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雙碳發展對我國的影響及應對策略

2021-10-12 11:12 來源: 中咨研究 |作者: 潘小海 伍勇旭 李東

應對策略與建議


(一)以戰略性思維統籌推進

1. 外因素動態分析

(1)碳匯能力

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是人為化石燃料排放與陸地、海洋生態系統吸收兩者平衡的結果。2000至2018年,全球陸地和海洋碳匯能力約192.9億噸二氧化碳/年。按照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2019年倡議,到2050年全球可實現碳中和。據預測,屆時全球與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需控制在194億噸/年以內,占目前全球與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56%左右。我國陸地碳匯能力中,林地占80%、草地占15%、水域和未利用地占5%,耕地為碳源,不考慮碳匯。據預測,我國實現碳中和時,與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39億噸/年,占目前我國與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40%左右。

(2)人口規模

聯合國經濟社會理事會人口司發布的《2019年世界人口展望》預測,到2050年中國人口將下降至14.02億人,到2100年中國人口將進一步下降至10.65億人。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提出,到2028年左右中國人口將出現負增長。未來隨著人口規模的逐步下降,城市結構和國土空間發生變化,生產活動、消費規模、建筑和交通需求量也將隨之變化,碳中和工作將進入新階段。

(3)產業結構

改革開放40余年,我國的產業結構發生了重要變化。由第一、第二產業占主導地位,逐步過渡到快速工業化過程,產業結構轉型加快,第三產業比重逐步領先,產業鏈逐步向中高端遷移。隨著經濟發展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加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和科技創新加持,低端產業逐步向國外轉移、高耗能產業逐步淘汰、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端服務業快速發展,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將慢慢趨于雙降。

2. 多維度系統布局

要積極推動能源產業與其他產業協同降碳,推動能源供給側和消費側協同降碳,推動居民出行和生活方式轉變。不同能源企業、能源品種之間,要積極推動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推動綠證和碳交易電力輔助服務補償,推動煤電油氣配置和利用效率整體最優。央地、區域和部門之間,要堅持全國一盤棋,處理好全局和局部利益關系,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充分發揮環保、財稅、規劃等部門協同保障作用。多元參與主體之間,政府部門和市場主體要相互配合,推動整體和個體的良性互動,形成全社會高質低碳發展的普遍共識。

3. 冷思考理性應對

以戰略性、系統性思維統籌各行業全面推進,不是以犧牲經濟發展為代價,而是通過科技創新、技術升級、產品更新帶動更大發展。注重與產業轉型升級、生態文明建設等高質量發展目標協同推進,避免重復發達國家先高碳、再低碳的老路,結合世界發展格局和我國國情系統科學謀劃、分步有序實施,腳踏實地、沉著應對,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努力實現經濟社會高質低碳、循環綠色發展。

4. 強驅動創新發展

創新是推動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前鋒利器,要積極探索技術創新、理念創新以及制度創新。2021年3月科技部碳達峰與碳中和科技工作領導小組召開第一次會議,圍繞加快碳達峰碳中和,進行了重點部署。要進一步加快發展新能源和儲能技術,大力發展綠色制造和低成本碳捕獲、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改進高能耗生產工藝,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推動儲能設施和氫能產業發展。

(二)找準雙碳工作著力點

1. 能源領域

雙碳工作與深化落實我國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略一脈相承。能源供給側,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供給體系,推動可再生能源替代,構建以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電力結構,優化能源生產布局,提升能源供給質量和效率。能源消費端,堅持節能優先,著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動工業、建筑、交通等重點行業減污降碳,控制化石能源消費總量,提高清潔能源消納能力。能源技術方面,要推動清潔低碳能源開發利用技術、資源回收利用技術、碳捕集封存技術發展,通過技術升級降低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成本,推動智能電網、儲能技術發展,加快發展氫能、核能等替代能源。能源體制方面,完善有利于清潔低碳發展的財稅、價格、金融、土地政策,加快推進碳交易,實現從單一行業到多個行業、從試點交易到全面交易的快速過渡,形成有利于清潔低碳產業發展的市場機制。國際交流合作方面,推進國際氣候變化合作,一帶一路清潔能源合作。

2. 城市發展和生活領域

(1)優化城市發展模式

一是發展職住平衡,方便就近工作和出行,減少城市擁堵和環境污染,完善居住區配套和公共服務體系。二是加快城市更新,優化城市功能和布局,推動城市產業升級,提升文化活力和城市風貌,建設新型智慧城市。三是構造生態微循環,以分布式、多節點、網格化為特征,構建綠色低碳的微型循環體,實現小范圍內的碳中和,減少對城市大循環的依賴。四是加大生態環境治理力度,促進城市污廢資源產業化利用,推動各類資源綜合利用和循環利用,將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納入城市規劃建設體系。

(2)轉變居民生活方式

居住方面,提升建筑節能標準,采用先進的建筑圍護結構和材料,加強自然通風和光照利用,實行南北方差異化設計,減少玻璃幕墻使用。出行方面,鼓勵公共交通+自行車+步行的出行方式,完善公共交通系統,打通交通微循環,實現智能化的出行信息服務,逐步提高電動、混動汽車比重。家居方面,推廣個性化、智能化家居,采用節能環保家電,提高終端用能電氣化水平。消費意識方面,減少一次性用品使用,優先購買節能環保低碳產品,加強節約意識,杜絕浪費和不合理消費。

(3)改善城市供能方式

推動完善城市分布式綜合能源系統。通過整合能源生產以及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市政服務設施,實施分布式的終端一體化集成供能工程。優先利用城市污廢,統籌利用本地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并采用天然氣等化石能源作為兜底保障,協同生產供應冷、熱、電、氣等終端能源,實現多能互補和梯級利用,并在輻射范圍內實現就近供能。通過因地制宜就地選用能源資源,采用科學的能源裝機配比,最大程度提高能源利用和配置效率,在能源生產的同時協同促進城市環境治理,是未來我國城市更新和城市能源發展的新方向。

3. 工業領域

工業領域要抓住重點行業,通過技術創新、理念創新、模式創新、體制機制創新,大力推動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鋼鐵行業,要調整進出口政策,嚴禁新增產能,強化廢鋼管理,優化工藝結構,推動技術進步。建材行業,要加快行業結構調整,嚴禁新增產能,疏導消費需求,加強政策引導和行業規范管理,充分促進上下游產業合作。煤化工行業,要在嚴控產能下實現有序發展,優化生產工藝和流程,完善現代煤化工標準體系,做好技術儲備,保障資源能源安全。石化行業,要持續促進石油化工行業產能優化,推動全過程節能降耗,加快石化技術創新,深入落實綠色低碳理念。鋁產業,要嚴控電解鋁產能,提升再生鋁產業水平,優化產業布局,推動技術創新。汽車產業,要逐步完成對傳統燃油汽車的替代,促進綠色生產和綠色回收,推動新能源汽車與電網融合發展,加強退役電池回收利用。

(三)分階段穩步實施推進

1. 樹立危機感和緊迫感

一是雙碳發展工作推進時間緊、任務重,中國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時間只有30年左右,與發達國家相比時間大大縮短,面臨巨大壓力和挑戰。二是部分國家碳達峰已經領先,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已實現碳達峰,正向碳中和目標邁進,全球10大煤電國家中已有5個承諾碳中和(中、日、韓、德、南非)。三是我國現階段碳排放強度仍然較高,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7倍,美國、日本的3倍,英國的6.5倍。四是資源稟賦決定了工作難度較大,我國富煤貧油少氣的資源稟賦,以及龐大的人口規模,決定了能源雙控、結構調整和轉型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

2. 減排路徑分輕重緩急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當前主要依靠六大減排路徑,即源頭減量、能源替代、節能提效、回收利用、技術改造、碳捕集封存。現階段節能提效是第一優選,同時逐步實施技術升級改造以及開展資源回收利用,條件成熟時重抓源頭減量和實現能源替代,碳捕集封存是最后的手段。

3. 戰略推動要循序漸進

科學謀劃、系統研究制定碳達峰碳中和三步走戰略,2025年前減速,落后產能加快退出,推動產業節能降耗,產業技術升級改造,加強資源回收利用;2030年前達峰,能源結構大幅優化,交通建筑領域逐步推進,部分產業減量發展,體制機制建立健全,低碳技術發展成熟;2060年前中和,建立以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能源結構,建立輕量化的產業結構,高碳產業加速轉移,綠色制造、綠色出行、綠色建筑全面發展,顯著提升生態碳匯能力,推動碳捕集技術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常征.基于能源利用的碳脈分析[D].上海:復旦大學,2012.
[2]翟建青,代潭龍,王國復.2020年全球氣候特征及重大天氣氣候事件[J].氣象,2021,47(4):471-477.
[3]樊大磊,李富兵,王宗禮,等.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中國能源礦產發展現狀及前景展望[J].中國礦業,2021,30(6):1-8.
[4]郭靜原.碳中和離我們有多遠[N].經濟日報,2021-7-11.
[5]郭英楠,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達歷史頂點[J].生態經濟, 2019,35(7): 5-8.
[6]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Z].2021.
[7]胡鞍鋼,鄢一龍.中國國情與發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8]李波,中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角色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20.
[9]李俊峰,李廣.碳中和—中國發展轉型的機遇與挑戰[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21,46(1):50-57.
[10]李俊峰,李廣.中國能源、環境與氣候變化問題回顧與展望[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20,45(5):8-17.
[11]梁紅,趙立建,張文藝,楊鸝,馬駿.邁向2060碳中和—聚焦脫碳之路上的機遇和挑戰[R].2021.
[12]潘棟.中國省域能源碳排放影響因素分析及預測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20.
[13]佘惠敏.讓科技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N].經濟日報,2021-3-27.
[14]孫紅杰.能源系統轉型對減緩氣候變化設定目標的響應及模擬分析[D].蘭州:蘭州大學,2020.
[15]習近平.繼往開來,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征程[N].人民日報,2020-12-13.
[16]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9-23.
[17]袁潮,楊文艷,孫卓,等.大氣CO2濃度年際變化及其對農業的影響[J].陜西農業科學,2020,66(9):91-96.
[18]張車偉,人口與勞動綠皮書: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No.19[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
[19]鄒才能,何東博,賈成業,等.世界能源轉型內涵、路徑及其對碳中和的意義[J].石油學報,2021,42(2):233-247.
[20]BP.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Z].2021.
[21]NASA,Goddard institute for space studies. GISS Surface Temperature Analysis[DS].2021.
[22]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WMO). State of the Global Climate 2020 Provisional Report[R].2021.

注:本文發表于《技術經濟》雜志2021年第9期。
1234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