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才能實現目標”
由CCAPP發布的《中國
碳中和與清潔空氣協同路徑2021年度報告》顯示,2020年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濃度平均為33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28.5%。其中,空氣質量達標城市有202個,占比為59.9%。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嚴剛進一步稱,當前大氣污染防治已進入深水區,但城市空氣質量仍待進一步提高。“‘十四五’期間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面臨巨大挑戰。以京津冀及周邊‘2+26’城市為例,模擬分析顯示,若要實現基本消除,區域內污染物排放還需削減35%左右,壓力較大。”
“9月22日,世界衛生組織剛剛調整PM2.5標準值,由10微克/立方米收緊到5微克/立方米。這一變動,使得我們的任務更艱巨了。”郝吉明坦言,全國仍有約125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不達標,多種排放還處于高污染狀態。“根據現有情景分析,倘若按照過去的末端治理方式,即便采用最嚴措施,達到世界衛生組織標準也是不可能的,只有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才能實現目標。”
如其所言,大氣污染物與溫室氣體協同
減排被寄予厚望。“減污與降碳概念不同,但工作方向高度一致。人類活動在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同時,也排放以二氧化硫、細顆粒物為代表的大氣污染物。”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舉例,來自移動源、工業源、生活源的化石能源燃燒,對PM2.5排放的貢獻在2/3以上;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燃燒,也是
碳排放的主要來源。二者同根同源,具備協同增效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