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制定碳達峰區域梯隊
常紀文表示,2030年中國碳達峰的特點包括:富裕地區已達峰、少數地區即將達峰與經濟相對落后地區的追趕型達峰并存,達峰時區域的人均GDP不盡一致,有與經濟和社會發展脫鉤了的碳達峰、即將脫鉤和2030年前才實現的碳達峰,可通過生態保護補償、區域援助、中央財政支持和進一步充分均衡發展來促進或者調節。建議制定碳達峰的區域梯隊,實行目標和
政策的分類指導。
常紀文認為,不同行業、不同區域經濟發展程度、產業結構不盡相同,實現碳達峰也存在不均衡的現象,達峰時間要體現一定的差異性,甚至明顯的差異性。要分別制定碳達峰目標和路線圖。
“各地區的達峰數據(峰值)不一樣,
碳排放量與產業特點、基礎相適應,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強度不一致,碳達峰的路徑和方法即過程也有可能不一樣。”常紀文指出,過程可能與每個地方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基礎、特點相關,有的能源地區和重
化工地區會在相對高位以平臺整理的方式達峰。
在常紀文看來,不是每個行業、每個區域都實行
碳中和,而是區域之間、行業之間的碳排放與碳吸收的調節與均衡,體現在產業鏈與供應鏈的碳中和,體現為生產、生活和生態的碳中和。要針對這些不同的情況分別制定新能源開發利用和減碳的目標及路線圖。
與此同時,常紀文認為,在實現碳達峰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全國碳
排放權交易
市場的作用。“2030年前的碳達峰不是碳沖鋒,碳排放增加總量不過4億噸左右。所以,在發揮強制性
減排機制作用的同時,發揮市場交易機制的作用,把碳排放指標配置到經濟效益好的領域。”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記者 陶亮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