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發布的《上海加快打造國際綠色金融樞紐服務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上海要加快打造國際綠色金融樞紐,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碳交易、定價、創新中心。您認為,在這個過程中,上海環交所將扮演什么角色?接下來會重點聚焦哪些工作?
賴曉明:作為落實我國“雙碳”目標愿景的重要
政策工具之一,我們確立了“三個中心”的建設方向:一是努力建設全球最大的碳現貨
市場,建成全球
碳交易中心:逐步擴大行業,覆蓋高耗能、高排放行業,加強
碳排放管理;逐步放開交易主體,從控排企業起步,適時引入機構投資者等非履約主體;不斷豐富市場領域,從配額市場擴展至
減排市場。
二是積極發展多層次
碳市場,形成有全球影響力的碳定價中心:探索創新交易品種,逐步引入掉期交易、遠期交易、期權交易、碳指數等
衍生品,形成多層次碳市場。
三是加快推進
碳金融創新,建設國際碳金融中心:充分發揮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推動金融機構、金融產品與碳市場的深度融合,積極發展低碳綠色金融和氣候投融資。
根據《實施意見》,上海要發展碳金融市場。支持全國碳
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推動金融市場與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合作與聯動發展,促進以碳排放權為基礎的各類場外和場內衍生產品創新。推動金融機構積極穩妥參與碳金融市場建設,豐富碳金融市場參與主體。發展碳排放權質押、碳回購、
碳基金、碳信托等碳金融業務,增強碳金融市場活力。
其中,無論中央還是地方,都傳遞出打造碳定價中心的重要性。我們認為,所謂碳定價中心,一大標準是這個市場形成的價格能夠為整個市場主體所認同,這個市場的價格能夠引導資金和技術投向低碳環保領域,助力企業降低減排成本。此外,這個價格要具有國際影響力和權威性,對國際碳價體系產生重要影響。
瞄準這些目標,明年我們將重點推動兩大工作:一是盡快提市場升規模,做法就是我前面講的幾條,要逐一推動落地;二是在碳金融方面開展相應的探索,推進產品創新。
我們預計,一旦上述政策落地,2022年全國碳市場將呈現很大變化。我們希望到2022年年底,整個市場的功能性和實際的運行效果能得到很大的改變,在服務履約的基礎上進一步形成內涵更豐富的碳市場。我覺得這很有可能實現,我們很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