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零碳中國”,需要未來十年持之以恒的關鍵舉措與實際行動。
碳中和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早已不是企業的可選項,而是如箭在弦的必選項。據麥肯錫研究,在環境、社會與治理(簡稱ESG)領域有所建樹的領軍企業,將額外獲得10%~20%增長機會,以及5%~10%降本成效。鑒于企業約60%的ESG足跡來自其供應鏈,可持續采購將成為中國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打造新增長引擎的關鍵。
今年,隨著美國重返《巴黎協定》,歐盟、中國、日本等主要經濟體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方面達成一致,世界各國朝著應對氣候危機邁出了戰略性的一步,對于解決全球氣候
問題具有重要的積極影響。
根據《巴黎協定》,全球多國已作出碳中和承諾。截至2020年10月,碳中和承諾國達127個,我國也成為了碳中和浪潮的一員。中國的“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承諾對中國經濟結構和技術路線轉型提出了非常迫切的挑戰。據統計,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約占全球排放總量四分之一,其中大部分來自于
電力和工業,主要為
鋼鐵、
水泥(圖1)。
目前,中國一二線城市都在陸續推出碳達峰、碳中和發展規劃,生態環境部則在2020年底以部門規章形式出臺了《
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2021年7月16日上午,全國統一的碳
排放權交易
市場啟動上線交易,發電行業成為首個納入全國
碳市場的行業,納入的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超過2000家,計劃于2025年覆蓋電力、鋼鐵、水泥、
化工、
玻璃、
造紙等八大高能耗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