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雙碳”目標下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體系建設
治理體系建設。加強黨對“雙碳”目標實現的全面領導,強化國家力量對“雙碳”工作實施的有力統籌。一是在國家層面明確領導和推進機制。成立“雙碳”工作領導小組,設立“雙碳”工作推進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制定總體規劃、設計實施路徑、推進統籌協調。二是加大對“雙碳”目標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制度性保障,健全和完善低碳經濟法律
法規體系。重點解決相關法律缺位和法規法條之間存在不協調的
問題。三是建立與制造業減碳有關的治理規則體系。涵蓋
碳排放規則治理、
碳交易市場治理、
碳中和的國際關系治理、區域協同治理、減碳手段的倫理治理等方面。
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全面構建綠色生產體系是制造業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途徑。一是高度統籌能源生產體系與工業生產體系。以能源組合方案定生產組織方案,在體系架構上保證工業減碳的低成本化和規模化。二是構建綠色制造循環體系。將制造生產納入循環經濟整體框架,最大程度降低制造業轉型升級對能源與資源的需求,實現全產業鏈、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碳達峰與碳中和,并實現制造業對其他部門“雙碳”目標達成的反哺。三是構建綠色制造生產體系。優化能源使用結構、提高電氣化程度、加快生產工藝升級、應用先進儲能技術、布局回收與再用技術,系統設計、全面構建制造業的低碳生產鏈與低碳價值鏈,提高工業產品的綠色競爭力。四是構建綠色制造支撐體系。完善綠色制造的基礎、通用標準與評價方法;增加低碳指導定價、標準核算等方面的綠色金融服務供給;增加低碳技能培育、信息傳遞、資源對接等方面的綠色制造公共服務供給。
技術支撐體系建設。中國制造業要實現“雙碳”目標,需加快建立自主可控的綠色低碳技術創新體系。一是加快低碳關鍵技術研發。圍繞服務于制造業低碳轉型升級的原料/燃料替代、工藝技術改進和碳捕集與利用三大核心目標,加快開發工業
節能、氫能制備與儲運、零碳
電力、工業流程優化、碳捕獲與
碳匯等關鍵低碳技術,滿足特定行業和關鍵環節的減碳需要。二是加大低碳技術的戰略儲備。聚焦清潔能源、余熱利用、梯級利用、高效電機、變頻調速、高效保溫、鋰電儲能等領域,開展一批具有戰略性、前瞻性、顛覆性的低碳共性技術攻關,滿足中長期制造業全行業節能減碳的技術供應需要。三是加快推進低碳技術創新的成果轉移轉化。建立一批區域性的低碳技術研發平臺、技術聯盟、技術轉移中心、技術交易市場,滿足低碳技術資源優化配置的需要。
政策體系建設。增加服務于“雙碳”目標的制造業轉型升級“綠色新政”供給。一是財政方案調整政策:用以提供制造業快速轉型升級所需的額外資金,滿足較大規模的電氣化、燃料和原材料替代、設備更新、技術開發要求,以及補貼轉型所造成的額外的過程性消耗。二是防止碳泄漏的政策:防止制造企業遷移到生產成本不受排放限制影響的國家,或從環境和可持續性標準較寬松的國家選擇成本較低的產品,出現新一輪的產品進口潮。三是系統性的能源定價和碳定價政策:以確保在轉型升級過程中,制造業始終能夠獲得合理成本的能源供應。四是技術開發與保護政策:建立綠色、低碳的制造技術體系,增加供給;保護可能被迅速淘汰的已有破壞性技術,防止產業轉型升級造成的對綠色投資價值的侵蝕。五是就業保護與就業補充政策:防止產業快速轉型造成的勞動力供給結構性過剩與不足,增加具有綠色和數字技能的人才供給。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省部級干部進修班學員、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