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潔能源現狀,為何取代火電這么難?
中國的風能、太陽能發電發展了四十年,業內不乏支持者認為風能和太陽有希望取代火電實現
碳中和。但是這其實是一個誤區,因為如需轉化更多的電能,需要更好的儲電技術,但是市面上儲能成本難以下降,這也成為了制約風能、太陽能發展的關鍵因素。
核能有很大潛力,但是安全性
問題是關鍵。尤其自福島核電站事件發生后,全球對核電安全性要求不斷提高,發電成本也隨之增加,全球各地對于核電發展各有態度,發展需要漫長的時間。
再說氫能,日本90年代就搞氫能源,盡管積累了無數專利,但是氫能源龍頭本田也在8月份停產了氫能源汽車,離開氫能源賽道。主要是因為目前氫能源體系描繪的未來藍圖的確很美好,但目前的它儼然是一個“吞金獸”,若是沒有雄厚的資本,根本搭建不起來。
氫能在未來能源技術中的應用
立——突破成本瓶頸,儲能技術突破是碳中和關鍵一戰
通過拉閘限電可以透視出當下中國
電力系統的主要矛盾,即社會經濟發展對于電力需求的日益增長與能源結構轉型下清潔能源利用率不足之間的矛盾。而且未來社會對電力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大到國家安全,小到汽車出行、供暖供熱、網絡生活等等各個領域。
從電力生產—儲備—輸送—使用這幾大個環節來看,當前對于清潔能源的儲能技術成為卡脖子的重要關鍵環節。
因為水電、風電、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在生產環節發電技術上沒有問題,在電力輸送環節我國的特高壓技術已經是世界領先了,但是從儲電問題上來說技術還沒有突破,當前儲電效率很低、成本高、損耗很大,導致利用率不足。
所以儲能技術突破成為碳中和的關鍵一戰,如果儲電這個技術解決不了,大規模儲能技術的成本下不來,再繼續發展風能太陽能意味著,棄光棄風問題會更加嚴重。
目前,能源巨頭都在探索儲能技術突破領域。10月18日,華為成功簽約了迄今為止全球最大的儲能項目,沙特紅海新城儲能項目,在儲能賽道上實現了實質性突破;2020年全年寧德時代實現儲能系統收入為19.43億元,同比增長218.56%。
但是就目前的技術,要靠電池儲電把谷電儲了再放出去,電價就要比現在傳統的火電要增加好幾倍,因此低成本的大規模儲電技術仍然有待開發。
未來通過新技術的突破,實現成本下降,清潔能源的時代才算真正到來。
對外,重建全球新規則的戰略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