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場將更多元化
從區域碳
市場和國際上更成熟的歐盟
碳市場經驗來看,未來全國碳市場和所有的區域碳市場都將在三方面——覆蓋行業、交易產品和交易主體上多元化發展。
目前全國碳市場僅覆蓋發電一個行業,僅交易配額現貨一個產品,只允許管控的發電企業開戶交易。各區域碳市場均已覆蓋包括七大高耗能行業在內的多個行業,交易產品和交易主體也有不同程度的多元化。
例如,上海碳市場目前納入了
鋼鐵、
電力、
化工、
航空、水運、建筑等一共27個行業,參與交易的主體包括約300家企業和約400家投資機構。
北京碳市場的交易主體還納入了自然人。
在交易產品方面,由于《期貨交易管理條例》規定期貨交易只能在經批準的專業期貨交易所進行交易,而區域碳市場均不具有期貨交易資格,因此各區域市場紛紛從遠期產品入手,推出了
碳金融衍生品。
廣東、湖北以及上海推出的碳遠期產品合同,采取線上交易,與碳期貨的形式和功能已相差無幾。不過,各地的衍生品交易情況冷熱不均。上海的交易情況較好,其推出的碳遠期產品設計了靈活的交割方式:對于需要履約的控排企業,可以進行實物交割;對于非實需交易者或者單純利用遠期產品實現套期保值功能的企業,則可以采取現金交割。而廣州的遠期產品是非標協議,交易撮合的難度較大、市場流動性較低。
另一方面,區域碳市場的市場運行保障機制還包含配額拍賣手段。其中,上海及天津試點通過高于市場價的懲罰性拍賣底價,引導市場價格上漲(價格上漲預期);湖北及廣東試點利用低于市場價的拍賣引導配額價格下行(價格下跌預期)。
業界預期,十四五期間全國碳市場將納入全部高能耗行業,并將交易主體擴張到管控企業之外,推出更多的碳金融衍生品。各區域碳市場也將陸續完善自身的各項響度,在納入行業、交易產品和交易主體方面進一步多元化。
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
政策研究中心近日發布的報告稱,
建材行業和鋼鐵行業預計將會成為第二批納入全國碳市場的行業;2022-2023 年,預計全國碳市場將優先引入機構投資者,之后逐步引入個人投資者。在交易品種方面,預計在十四五期間全國碳市場會推出更加市場化與金融化的產品,借鑒歐盟碳市場,在現貨產品的基礎上,增加期權期貨等
碳排放交易的衍生品。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當高耗能行業全部納入全國碳市場之后,區域碳市應該會繼續存在。全國和區域碳市場將總共覆蓋數十種行業、互為補充。譚琭玥表示,區域碳市場存在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區域碳市場與地方企業的關聯更加密切,納入行業的區域特色性更強,當地交易所對于企業的熟悉度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