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碳交易網訊:林源、草場廣闊,固碳量巨大。自1978年以來,我國先后在東北、西北、華北、沿海、平原、長江中上游、太行山、京津周圍、淮河和太湖流域、珠江流域、遼河流域等地區實施了一系列區域性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1998年調整林業發展布局后,啟動試點并相繼實施了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和長江等地區防護林建設、速生豐產林基地建設以及野生動植物保護六大工程。我國林業固碳量巨大,為減緩氣候變化作出重要貢獻。
政府鼓勵,大力扶持。國家林業局對林業發揮
碳匯功能非常重視,2009年8月,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委員會通過了《國務院關于應對氣候變
化工作情況的報告》,該報告指出,“探索規定《關于發展低碳經濟的指導意見》,根據國情倡導低碳經濟試點地區,以此制定相關條例,探究
減排的制度,可以在相關地方發展
碳排放交易。”在該屆大會上通過的《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決議》指出,“繼續推進植樹造林,積極發展碳匯林業,增強林業碳匯功能”。
產權清晰,計量科學。在碳匯計量方法的掌握與推廣方面,我國己經積累了較多的工作經驗。2005年,我國
廣西珠江流域治理再造林項目
方法學獲得
CDM執行理事會批準,成為全球第一個被批準的CDM再造林碳匯項目方法學。2006年,廣西珠江流域治理再造林項目成功注冊,成為全球第一個清潔發展機制造林再造林項目,這說明我國專家在林業碳匯計量方面有著較強的競爭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