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完成工業化進程之后,全要素生產率增速降下來了,目前已經降到 2%左右。以較高水平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速而非粗放的要素投入推進中國經濟增長,是高質量發展的核心之義。進入新發展階段,需要思考并解答,未來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能是什么,中國未來全要素生產率的最重要來源是什么。這是在現在這個時間節點上,將
碳中和擺到如此之高位置的時代背景。
本文作者系盤古智庫學術委員、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光華管理學院金融學教授劉俏,文章來源于《中國工業經濟》2021年第12期。
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的關鍵節點上召開的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全面總結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 全面展現了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經驗及其時代使命,充分揭示中國發展模式從來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概念或思維框架,而是一個隨時間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思想探索和實踐探索的集成。尤其是在碳中和時代,認真學習和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對全面理解碳中和的戰略意義和時代背景,辨析普遍存在的關于碳中和的認知誤區,明確碳中和目標背景下中國經濟轉型模式和實施路徑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