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碳中和認知的幾個誤區
中國實現
碳中和目標時間緊、任務重、挑戰大。按普遍接受的碳達峰的峰值計算,中國實現二氧化
碳排放量從 108 億噸到凈零排放的時間只有 30 年;相較而言,美國從碳達峰時的 61 億噸到碳中和有43 年時間,而歐盟從 45 億噸的峰值降到凈零排放則有超過 60 年的時間。目前,社會各界正緊鑼密鼓制定相應的行動方案。必須指出,明確中國實現碳中和的合理技術路徑,構建碳中和愿景下中國經濟社會轉型模式,我們迫切需要澄清社會普遍存在的關于碳中和的幾個認知誤區:
第一,實現碳中和是一個技術
問題。無疑,推進碳中和進程必將帶來二氧化碳
減排、吸收、捕集、封存和利用等技術的巨大突破。然而,實現碳中和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更是經濟學、管理學問題。中國人均碳排放量遠遠低于美國和歐洲國家的水平,而人均碳排放與人均 GDP 緊密相關。中國是在人均 GDP 只是歐美國家大約 1/5 的水平時開始推進碳中和目標的, 這意味著需要在經濟持續增長與碳中和之間尋求一個有效平衡。此外,中國仍存在巨大的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制定最優碳中和技術路徑和行動方案需要考慮碳中和對就業、經濟增長、全要素生產率增速等的影響,分析不同區域和行業受影響的程度。碳中和愿景下,如何在有效配置稀缺的碳
排放權時兼顧區域和產業發展不均衡,需要從經濟角度做出更深刻的分析和思考。
第二,碳中和主要涉及二氧化碳排放占比高的行業。
電力特別是火力發電、
鋼鐵、
建材、
交通運輸、
化工、
石化、
有色以及
造紙等行業占中國碳排放來源的 88%以上。有觀點認為,把這八大行業的碳排放量減下來,基本就能解決“碳中和”問題。但是,任何一個行業在國民經濟體系中都并非“孤島”,各個行業通過投入—產出關系緊密聯系在一起,互為上下游,某一個行業的
政策變化或技術變革會在生產網絡內層層傳遞、疊加,產生“乘數效應”。需要評估經濟生活中哪些行業對碳中和具有更加重要的節點意義, 發生在這些碳節點行業的技術變革或針對這些行業的產業政策能夠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推進碳中和,技術本身的內生沖擊會改變生產網絡(生產函數),碳節點行業會不斷變化,而它們與傳統的重碳排放行業并非完全重疊。
第三,碳中和主要涉及生產型行業,與消費主導型行業關系不大。學術界有大量實證研究顯示,家庭消費的全球碳排放量占比在 65%以上,其中,出行、住宅能源使用和食品構成了家庭消費碳排放的三大來源。以全球氣溫上升控制在前工業化時期水平(1.5°C 以內)這個目標來計算,到 2030 年人均消費的碳排放量需要減少到大約 2.0—2.5 噸,到 2050 年減少到 0.7 噸。實現碳中和,消費方式的轉變對緩解氣候變化將起到重要作用。消費偏好和方式的變化會從需求端倒逼供給端的變革。
第四,碳中和是經濟社會發展一個新的約束條件。在保持經濟穩定持續增長的同時推進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容易將碳中和理解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一個新的約束條件。如果僅將碳中和視為約束條件,在實施路徑選擇時不可避免地會將經濟增長與碳中和目標對立起來。事實上,圍繞減排和增匯的技術變革、有針對性的產業政策等將直接改變生產函數和消費函數,改變經濟社會的運行方式和發展動能。
第五,通過全國性的碳排放交易體系能夠形成統一的碳價格。碳價格的發現對于推進碳中和意義重大。
市場化的碳價格能夠引導稀缺的碳排放權有效配置,為財政轉移支付方案甚至碳稅率的制定提供定價的“錨”。現在一個廣為接受的觀點認為,建立一個全國性的碳排放交易中心,通過
碳配額的市場交易能夠形成一個全國統一的碳價格。然而,全國統一的碳價格并沒有考慮區域發展的不平衡;此外,即使是目前全球最大的
碳交易中心(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所形成的碳交易價格也存在價格波動大、流動性嚴重不足情況,難以起到引導碳排放權有效配置的作用。實現碳中和需要思考應通過什么樣的更有效的市場機制發現差異化的碳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