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實“雙碳”目標科學基礎加速綠色低碳技術變革
基礎科學研究的突破,是我國實現“雙碳”目標、推動社會經濟綠色轉型的必要條件。結合“雙碳”目標需求,需要進一步加快綠色能源、綠色工業、綠色消費等各個環節的重大戰略技術研發儲備:
從能源領域來看,必須依靠基礎研究突破來應對能源結構重大調整帶來的挑戰。首先,要實現大比例可再生能源發電,進一步降低風、光等清潔能源的發電成本,必須依靠異質結、鈣鈦礦、高溫超導材料等基礎結構和基礎材料的突破創新;其次,當風光等不穩定電源成為供電主力時,要保障電網系統的安全穩定,必須將現在的“堅強電網”改造成“智能柔性電網”,通過大量基礎研究和科技創新,引入AI和能量路由器,增加多維度的儲能單元,實現源網荷儲各環節的智能、柔性調節。最后,未來的
碳中和愿景,必然需要更多元化、更高承載能力的新能源技術,如氫基、氨基能源等,這些技術的商業化都有賴于長期、持續的基礎研究投入。
從工業領域來看,必須依靠深度技術變革來引領“綠色工業革命”。作為能源消費和碳排大戶,未來高耗能工業的基礎邏輯會將低碳甚至零碳作為主要目標,這將直接顛覆工業體系的各個環節:原材料方面,碳纖維、新型合金等高性能材料,大量可再生、可降解材料將為工業生產提供巨大的
節能降耗空間;工業用能方面,功率半導體等新一代
電力電子技術,可有效支撐從煤到電驅動的再電氣化改造;綠色工藝方面,國內一線鋼廠已開始布局氫基豎爐,基于生物合成技術,綠氫、綠氨等原材料的綠色
化工和
冶金工藝都在快速發展中;工業裝備方面,物聯網、AI等技術未來將迎來在工業領域的發展熱潮。
從消費領域來看,必須依賴新技術的發展,為消費者提供經濟和社會價值雙滿意的選擇。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例證,即低碳、零碳技術可在降低排放的同時,提供更好的體驗和更低的成本。未來隨著智能網聯、V2G等新技術的應用,綠色能源和消費場景互動的空間將進一步拓展。而在綠色建筑、可降解塑料等消費領域,基礎研究和科技創新也會在未來幫我們找到低成本和低碳的最優組合。
強化創新能力,加快綠色低碳科技革命,必須強化應用基礎研究和加快先進適用技術研發。因此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