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達峰碳中和必須減少煤炭的生產和消費嗎?
是的,這句話毋庸置疑,也是西方國家實現碳達峰
碳中和的最好措施。
回顧一下,英國2003年發布的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希望將未來的能源建立在低碳經濟發展的基礎之上。
從發達國家的情況看,能源結構升級經歷了從薪柴到煤炭到油氣再回歸到太陽能、風能等非化石能源。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變化?
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有:
一是中東戰爭導致第一次能源危機:1973-1974年,由于中東戰爭引發世界第一次石油危機:國際
市場上的石油價格從每桶3美元漲到12美元,上漲了4倍。石油價格暴漲引起了西方國家的經濟衰退。據美國經濟學家后來的估計,那次危機使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下降了4.7%,使歐洲的增長下降了2.5%,日本則下降了7%。我在中國發展出版社出版的《循環經濟學》一書對此做了專欄介紹。
二是美國學者提出了石油峰值論。1946年(我在一個英文資源上看到的),在美國石油學會年會上,哈伯特作為受邀專家在年會上發表了《石油峰值》的論文。論文提出了一個石油峰值論的觀點,石油儲量有限,1970年美國石油達到峰值,世界能源即將枯竭。這個觀點影響人們幾十年對石油的判斷。哈伯特晚年承認當時的預測跟科學沒有一毛的關系?,F實也證明,當時提出的枯竭論也太悲觀了,人們現在還能發現并開發利用油氣資源。但是,煤炭枯竭已經被國內外的資源枯竭城市所證實。
三是西方國家完成了工業化,而且具有技術創新的比較優勢,這兩者都是西方國家推動碳中和、應對氣候變化的背后原因。
換句話說,西方國家提出氣候變化,最初是冷戰結束后美國的東西方中心研究人員擔心“無事可做”想出的一個“世界級課題”。盡管氣候變化國際公約和《京都議定書》《巴黎協定》成為國際共識,但氣候變化的科學基礎依然存在很多的不確定性。
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氣象氣候事件給人類帶來的生命財產損失會增加。因此,一些國家將氣候變化適應作為重點。相對而言,我國對氣候變化的適應需要做更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