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進入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關鍵時期,環保企業能否精準服務生態環保行業的新需求?能否以“雙碳”目標為引領,探索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培育自身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這些都考驗著環保企業的智慧。
“近幾年,伴隨著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步入尾聲,產業發展速度放緩,以資本驅動、規模化驅動的發展模式面臨考驗,產業利潤下滑,下行壓力增大?!苯?,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博天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趙笠鈞公開發表的一席話,道出了環境企業面臨的挑戰。
危和機總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機。趙笠鈞認為,“雙碳”目標的提出為環境企業帶來了不少機遇。對環境企業而言,集中發力搶占“雙碳”賽道,是布局中長期戰略的確定方向。
環保產業有哪些變化?目前有哪些痛點和難點?企業如何在“雙碳”賽道中育新機?本期,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到部分環境企業負責人和相關專家,一起來聽聽他們的思考、實踐和預判。
低垂的“果子”已被摘“難啃的骨頭”仍在
2022年是我國開啟環境保護事業的第50年,同時也是產業
市場化改革的第20年。
經過多年的發展,行業取得長足進步。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擁有生態環保相關企業近70萬家,5年新增注冊企業平均增速達44.31%。
中國城市報記者了解到,過去整個環保產業以重投資為主,業務推動多是以投資驅動。
“目前,環保領域低垂的‘果子’已被摘,剩下都是一些‘難啃的骨頭’?!比珖ど搪摥h境商會副會長兼首席環境
政策專家駱建華舉例稱,空氣治理方面,控制VOC(揮發性有機化合物)難度仍很大;同時,土壤治理成本投入高的
問題尚待解;此外,農村環?;A設施薄弱也是不爭的事實。
趙笠鈞表示,過去面臨的環保問題大多是基于能源和資源的消耗,集中在末端治理;未來整個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發生巨大變化之后,污染因子也發生了變化,因此環境產業的服務內容也會隨之變化。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王凱軍表示,站在環保行業的角度來看,要以“雙碳”目標重新審視污水處理工藝、固廢處置途徑等,整個行業可能都要面臨變革升級,需要重新設定目標和途徑。
“實現‘雙碳’目標任務艱巨。當下經濟形勢復雜嚴峻,污染防治所觸及的矛盾問題層次更深、領域更廣,要求也更高,減污與降碳、城市與農村、水環境治理與水生態保護、新污染物治理與傳統污染物防治等問題交織,環保企業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趙笠鈞向中國城市報記者表示。
基于此,趙笠鈞建議環境企業重點關注以下幾點:首先是精準服務生態環保行業新需求,重點關注減污降碳、協同治理、提質增效、生態修復等方向布局。
其次是打開服務界面,服務綠色低碳發展需求,加大新能源、
節能降耗、清潔生產、資源化利用等領域布局。
最后是以“雙碳”目標為引領,探索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培育自身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當前,以信息技術、綠色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正在改變著世界發展格局。生態環境技術的創新方向也正在向多要素、多介質、多目標協同防治轉變,更加注重全要素一體化、精細化環境綜合治理,更加注重綠色低碳、更加注重與數字化、智能化的深度融合。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樣解決環境問題也需滴水穿石,并非一日之功?!瘪樈ㄈA認為,環保工作既要打攻堅戰,也要打持久戰。
從投資驅動到技術產品驅動業務形態升級
值得期待的是,在“雙碳”目標引領下,環保產業內涵被數倍打開,產業責任也數倍增加。
未來環境企業舵轉何方?趙笠鈞在實踐中發現,環保產業具有公共產品屬性,正外部性強。雖然環保企業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具備了在市場中探索的能力,但投資類的業務絕非是傳統環保企業的優勢。
首創環保董事、總經理李伏京將行業變化理解為結構性的變革。在他看來,環境基礎設施市場布局基本完成,未來增量或將放緩。但環保行業細分領域眾多,其未來市場空間正漸次打開。
“我國的環保事業實現了‘從0到1’,取得了不俗成績。隨著傳統的廠站建設基本上飽和,客戶的需求也逐漸提升,因此對環保企業來說,我們提供的服務也必須隨之升級?!崩罘χ袊鞘袌笥浾哒f。
《中國環保產業發展狀況報告(2021)》指出,我國環保產業技術創新能力不斷提升,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為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了重要支撐。
“未來業務將是技術驅動和產品創新驅動?!崩罘┱J為,企業只有業務升維——不僅僅要能投資廠站建設,而且要能提供系統性的服務治理、技術治理的方案;要以客戶的需求為導向,通過科技創新,整合或自行開發出適合客戶需求的設備、裝備、技術,才能夠實現業務的提升,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
清新環境總裁李其林結合公司實踐表達了他的看法。李其林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清新環境產業布局正朝著生態化、低碳化、資源化三個方向發展。在此發展過程中,一是針對存量客戶降本增效、智慧運營、服務升級;二是由原來傳統的末端治理向前端治理、過程治理轉變;三是打破傳統思維,節能
減排和減污降碳協同技術創新,尤其是資源化技術要協同發展,構建智慧環保新業態。
和清新環境一樣,先河環保也抓住“雙碳”機遇,進行了一系列業務升級。先河環??偨浝黻悩s強具體介紹稱:一是建立
碳排放在線監測系統;二是自主開發“低碳云”平臺;三是建立碳資產體系,參與《
碳管理體系要求使用指南》的制定;四是自主研發企業碳排放核算模型,開展
碳交易業務;五是著手布局
碳匯管理開發、“雙碳”規劃服務,抓牢“雙碳”戰略為監測行業提供的重大發展機遇。
細分領域仍有市場空間
業內人士提醒,在看到“雙碳”帶來的產業機遇的同時,環保企業也需要去評估轉型帶來的成本。
“‘雙碳’轉型的成本中除了投資、技術、管理、人才培訓,傳統存量資產轉型成本往往容易被忽視。”李其林說。
環保市場新的增量空間具體在哪里?李伏京對此的看法是,傳統的供水廠、污水處理廠、垃圾焚燒廠的技術和管理水平還有提升空間,如果以提質增效為核心去開發其存量,也會實現收入和利潤的增長。環衛一體化、礦山修復、水務管網建設等細分領域,未來市場空間大有可為。
“從單一要素治理變成區域協同治理,比如針對一個園區、一個城市的治理,以及向‘環保+低碳+資源’的方向進軍,在我看來是市場未來的增量空間。”李其林說。
此外,行業轉型升級需要人才作支撐。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的企業代表均表示,目前企業的創新業務是基于公司人才現狀,進行跨領域培養。
“比如原來負責脫硫脫硝的員工,對熱能方向比較了解。現在,我們安排這部分員工做降碳類的業務,增強同余熱利用、余熱發電領域的互動?!崩钇淞址Q,公司通過和科研機構、高校對接,承接學術成果轉化,以此來獲取“新鮮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