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以煤炭為主要能源的國家,目前煤炭在中國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中的比重分別為76%和69%。煤炭作為基礎能源和
化工原料,主要的消費對象是
電力、
冶金、化工和
建材行業,從技術條件看,我國煤炭消耗主要以發電為主,發電用煤占社會消耗總量的50%左右;近年來,受到國際國內各種因素的影響,我國煤炭
市場供應緊張,煤炭價格不斷上漲,。由于我國煤炭價格并沒有完全實現市場化,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作用也受到了一定的制約。
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和企業都在積極尋找解決之法,期貨市場作為現貨市場的有益補充,建立煤炭期貨市場可以較好地解決這一
問題.。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我國就曾有過煤炭期貨交易。隨著我國期貨市場的規范與發展,在煤炭資源供應緊缺的大背景下,重啟煤炭期貨應當說已經提上日程。
在采訪了幾家主要的國際
碳基金公司(由政府或大的能源集團組建的專業投資
碳排放權的公司)之后,記者發現其主要的合作項目集中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及水電等行業上。記者查閱了截至今年8月成功注冊的項目后也發現,在248個項目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項目占到173個,“
節能、提高能效”項目23個,其余的為回收溫室氣體及燃料替代等。
這其中,上市公司有10余家,主要集中在化工、
水泥、
鋼鐵、煤礦等溫室氣體排放大戶。另外,國金證券分析師趙乾明對記者分析說,除了溫室氣體排放大戶,一些有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的企業,比如城投控股、泰達股份等,通過
減排焚燒中釋放的溫室氣體,也可以出售碳
排放權而獲利。
記者就此采訪了上述幾家上市公司,城投控股證券部負責人對記者說,在公司剛剛完成的資產重組中,已將固體垃圾焚燒項目并入公司,“經常有國際上的碳基金來洽談排放權的問題”,“等股權轉移完全到位后就會考慮合作”。泰達股份證券部負責人也表示,目前“確實有一個關于《京都議定書》的項目,但是,因為目前處于初步階段,所以能夠受益多少以及何時達成還不清楚”
據世界銀行估計,2008至2012年,中國將提供超過全世界1/3的
碳減排量,由此產生的交易額將超過150億美元。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國,因此,前來購買減排量的國外投資基金也越來越多。根據中國清潔發展機制網提供的買方信息,目前共有66家碳基金或資產管理公司在中國設立分支機構,負責在華的碳排放權采購與排放項目合作。中國碳基金
北京代表處的童小姐對記者說,“中國、印度等快速發展的發展中國家,因為沒有減排要求,所以擁有很大的碳排放潛力”。
但是,作為最大的碳排放國,卻沒有自己的交易所,這樣造成的后果就是在碳排放方面中國沒有定價權。事實也印證了這一點,目前國內價格普遍低于國際
碳市場價格,1噸
碳交易額在國內平均不會高于10歐元,而歐洲市場則大概在25~30歐元之間。日本碳融資株式會社的矢野先生對記者介紹說,在公司已達成的項目中,碳排放權的價格一般都是在發改委確定的最低價8.5歐元/噸的基礎上,由買家和賣家直接“一對一”形成的,“這也是在中國的普遍狀況”。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