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城鎮化格局更加優化、城市發展模式科學合理等具體目標。
研究表明,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就意味著至少有1300萬人將從農民變為市民,這將直接帶來1740億元的新增消費。十年間,我國城鎮化率預計將提高10到15個百分點,這將帶來1.7萬億到2.6萬億元的新增消費規模。
新階段推進城鎮化需要科學規劃、統籌安排,做到規劃先行,科學合理地規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布局和功能,實現城市和城鎮規劃一體化。除了功能規劃,還將重視空間規劃,突出城鎮發展的集中、集約和生態要求。改革城鄉二元的土地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土地
市場,擴大市場機制在土地資源配置上的作用范圍。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走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之路,從而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同時,城鎮化將帶來巨大的投資空間。據有關專家分析預測,至2020年,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需要各類資金投入約在40萬億元左右。
城鎮化,正在以巨大的能量改變著中國的命運,推動著中國現代化的進程。目前,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隨著我國城鎮化水平持續提高,大、中小城市建設將需要修建鐵路、公路等
交通設施、以及
電力、燃氣、自來水和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這意味著創造大量投資需求和就業機會。
“新型城鎮化”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將為各行業帶來巨大商機,如房地產、交通、水利、能源、環保等城市基礎設施,教育、文化、醫療衛生、金融等公共服務業投資等。以社會治安視頻監控為主的公共安全投資也將成為新型城鎮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過去三十年的經濟發展來看,我國經濟主要表現在大城市是爆發式增長,中小城鎮卻發展緩慢。數據顯示,
北京十年內人口增長41%,上海增長37.5%,天津29.3%,這些城市,97%都來自外來人口的遷入。但同期,全國平均水平僅有5.8%的增長速度。
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要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城市群要科學布局,與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布局緊密銜接,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要把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作為重要任務抓實抓好。要把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全面融入城鎮化全過程,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新型城鎮化道路,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