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在資源稟賦、產業分工、經濟發展、碳排放水平等方面差異明顯。中國各區域的產業結構調整方向有何不同?全國碳市場的設計如何考慮省際碳公平問題?
龐軍:中國西部地區能源資源豐富,特別是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等,但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中部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較突出,重工業、
化工業占比較高,經濟發展水平相對發達;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往往依靠外部供應能源。
中國各區域的產業結構調整,要充分發揮其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才能在全國整體的經濟發展格局下,使各區域產業結構趨向合理,形成區域間協同分工。
東部地區要進一步加強傳統產業改造和技術創新,發展外向型經濟,如高附加值的高新技術產業、數字產業,提升國際競爭力。中部地區重化工業比例相對更高,要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引導高消耗、高排放、低附加值產業向低消耗、低排放、高附加值產業升級,推進第三產業發展。西部地區未來可作為中國新能源產業重要基地,為其他地區提供優質的清潔能源。
其中有一點尤為重要,即防止污染產業的跨區域轉移。不能說東部地區要發展,就將污染產業轉移至西部;西部地區為提升GDP,就把高污染高耗能的產業承接過來。
全國碳
市場設計也應考慮到省際貿易
問題。省際貿易中,能源產業較密集或重化工業所占比例較高的省份,往往會為外省承接一部分
碳排放;經濟發達且產業結構中以高附加值產業為主的省份,則會將部分碳排放轉移到外省。
因此,為解決省際碳公平問題,首先要充分考慮碳排放的空間分布特性,科學界定各省碳
減排責任。對于高耗能省份,全國
碳市場的配額發放要有所傾斜。配額過于寬松,起不到約束作用;過緊又會給這些省份的產業帶來很大影響。因此,
碳配額應當適度,并給予調整空間,讓各省份有時間逐步調整能源結構。
其次,從長遠來看,真正的功夫應下到碳市場之外,即通過資金、技術、人才等支持,幫助高耗能省份盡快升級改造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例如,通過適度的碳配額拍賣籌措
碳減排資金,用以支持傳統省份進行
節能改造與產業技術升級,緩解因省際分配效應而加劇的地區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