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縣今年5月獲準成立了全國首個縣級
碳匯專項基金。但是截至目前,陵水縣只建成了10畝
碳中和林,效果難言理想。業內人士認為,缺乏碳匯基金捐款來源,碳匯林造林制約等諸多因素成為該基金發展面臨的首要
問題,目前亟待合理引導基金流向,統籌安排造林規劃,因地制宜創新碳匯造林手段。
陵水縣位于海南島東南部,在其1128平方千米的行政區域中,林地面積達到695平方千米。盡管擁有較高的森林覆蓋率,該縣今年仍將新增造林面積16300畝,“這是海南省‘綠化寶島’工程建設下達到我縣的任務。”該縣林業局局長楊麟權說。
綠化寶島大行動是海南省實施綠色崛起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規劃,海南省將在2011年至2015年,5年時間內投入32.23億元,完成造林綠化150萬畝,使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62%以上,各市縣城區綠地率達到35%以上,道路綠化達標率達到95%以上。
按照海南省的總體規劃,各個市縣都制定了相應的造林計劃。今年,陵水縣的造林規劃是完成城市森林工程2500畝、通道綠
化工程2500畝等工程合計造林16300畝。截止到9月中旬,陵水已經投入資金5480.1萬元用于實施“綠化寶島”工程建設。這筆錢,對于2011年公共財政收入16.7個億的陵水來說是筆不小的開銷。
考慮到“綠化寶島”建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需要全社會的支持和參與。“陵水碳匯專項基金的建立,為了集聚社會力量,加入森林碳匯事業,推動綠化寶島建設,搭建了平臺。”楊麟權這樣解釋陵水碳匯專項基金與“綠化寶島”建設的關系。
陵水縣碳匯專項基金基本情況的匯報中明確提出,成立碳匯基金有利于將政府投資與社會捐贈籌資有機結合,開辟新的融資渠道,通過挖掘各種綠化潛力,以社會捐贈推動造林綠化,同時,還有利于提升陵水的對外形象,推動旅游業的發展。
2012年4月12日,陵水縣政府研究討論同意撥付1100萬元設立陵水碳匯專項基金,并于2012年5月15日經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批準,正式成立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陵水碳匯專項基金。
據了解,中國將在2013年底啟動
北京、上海、廣州、天津、湖北、
深圳、重慶等七個試點地區的
碳交易,并于在2015年建成一個全國性的碳交易
市場。2012年9月11日,廣州
碳排放權交易所成立當天,廣東省內四家
水泥企業以6799萬元認購了130萬噸二氧化碳
排放權配額,成為中國基于碳排放總量控制下的首宗配額交易。
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秘書長李怒云認為,未來建成的全國性碳交易市場成立后,更多的機構投資者將為其注入活力,將在全社會范圍內提高造林的積極性。
紛至沓來的利好消息,讓陵水碳匯基金頗受鼓舞。“縣級碳匯基金在全國就一個,還處于摸索創新階段”楊麟權說。多名業內人士認為,像陵水這樣的地方碳匯基金如果要獲得發展,必須有創新性的舉措,但一定要立足本地實際,因地制宜。
一是做好碳匯以及碳匯經濟的基礎性研究。海南省人大常委會委員、生態學博士顏家安認為,只有將基礎工作做好,海南發展碳匯經濟和碳匯交易才有依據和支撐。目前,全國熟悉碳匯經濟的人才較少,海南更是鳳毛麟角。“有必要增設強化碳匯測量、計量、碳匯經濟管理和運作等專業,培養人才、儲備人才以迎接碳匯經濟時代的到來。”他說。
二是合理引導碳匯基金走向。楊麟權說,由于海南的綠化條件很好,森林生態系統碳庫容量大,一方面,嚴格按照國家標準造林,難度較大,甚至無法營造碳匯林,另一方面,保護碳庫避免碳泄漏也勢在必行。因此,如果能將碳匯基金投入到已有林木的管理保護或植樹造林相關項目中去,將更有利于提高碳匯林的質量和效益。
三是建立全省統一的
碳足跡與碳匯計量體系和標準。海南省林業廳總工程師周亞東表示,海南應在對國內外有關碳匯造林、碳匯計量與監測等相關方法與
政策進行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結合本省林業發展實際,研究制定林業碳匯相關技術指南與計量標準的編制工作,形成一系列與碳匯生產、計量與監測、核查與
認證等相關的標準體系,并通過與試點示范項目的結合,不斷推廣應用。
四是國家《碳匯造林技術規定(試行)》要不斷修改完善。業內人士認為,這項規定對于森林覆蓋率較高的省份如海南等是一個制約當地碳匯林大面積發展的瓶頸。應該按照各地不同的實際情況,進行指導,加強規劃,從政策層面突破目前我國地方碳匯基金運行效果不理想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