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自行設計減排規則
盡管在
排放權交易領域威望甚高,但山特在中國卻絲毫沒有顯露出權威式的傲慢。“中國
市場化減排的體系一定是由中國人自己設計的,而不是找來西方的一個解決方案強加在中國身上。”山特強調,中國還有上億人需要脫貧,理應充分考慮本國的利益。
事實上,與芝加哥氣候交易所略有相似,中國已經有了自己的排放權交易所。2008年9月,天津排放權交易所正式宣告成立。鮮為人知的是,山特創辦的芝加哥氣候交易所竟是天津排放權交易所的三大股東之一。資料顯示,天津排放權交易所的三大股東分別是中石油集團旗下的中油資產管理公司、芝加哥氣候交易所和天津產權交易中心,持股比例分別為53%、25%和22%。其中,芝加哥氣候交易所以技術方式入股。
山特希望,通過創造一個大宗商品交易金融工具的方式,幫助企業實現套期保值,發現價格;同時,通過這個價格促進風險投資人向新興行業進行資金轉移。在山特看來,期貨業理應能幫助實體經濟預見到未來將要發生的巨大變化。
“現在我們又到了一個新的時期,也就是說新的時期還是通過金融市場這種虛擬的手段,來幫助我們實體經濟進行環境轉移。我覺得未來水、空氣作為大宗商品,會創造出人類最大的期貨交易市場,預計二氧化碳
碳交易市場可以達到10萬億美元。”
山特的預計無疑是樂觀的,如果真能達到這樣的交易規模,“
碳排放權期貨之父”的光環肯定要蓋過“利率期貨之父”的風頭。實際上,他本人也非常樂意見到這種局面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