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盤查是一項技術性較強的工作應遵循一系列標準方法和原則
碳盤查是一項技術性較強的工作,應遵循一系列標準方法和原則。國際上較為通用的是溫室氣體議定書(GHG Protocol)或ISO14064溫室氣體核證標準。前者由世界資源研究所(WRI)和世界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WBCSD)共同開發,包括兩個相關但相互獨立的標準——企業核算與報告準則以及項目量化準則;后者由國際標準化協會(ISO)制定,旨在為溫室氣體排放的監測、量化和削減提供一套工具。
溫室氣體議定書將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分為三個范疇(如下圖)。范疇一是直接溫室氣體排放,主要是企業持有或控制的排放源的溫室氣體排放,譬如企業自身生產
電力、熱力或蒸汽過程中造成的排放,生產工藝過程中造成的排放、自由
運輸工具造成的排放等。范疇二是采購電力的溫室氣體排放,即企業持有或控制的設備或業務消耗的采購電力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這是一類比較特殊的間接排放,對一些公司可能是很大的溫室氣體排放來源。范疇三是其他的間接溫室氣體排放,如外包供應鏈的排放、員工差旅的排放等。范疇三的界定相對模糊,凡是不能歸為范疇一和范疇二的排放都可以算作是范疇三的排放。
根據這一方法論,企業可以有步驟、有體系地核算企業的
碳排放量,并且可以分析排放結構。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的排放結構可能存在很大差異。有的企業的碳排放主要在范疇一,如
水泥廠、
造紙廠等;有的企業的碳排放主要在范疇二,如銀行、保險等網點經營較多的企業;也有的企業的碳排放主要在范疇三,如大量外包生產的品牌企業。通過這樣的碳盤查,企業可以清楚地認識到哪里是最大的碳排放源,從哪里著手
減排最有效率。反之,企業就很難制定有針對性的
碳減排路線圖。所以說,企業碳盤查是
碳管理的基礎。
碳盤查的方法論還在不斷演進,近期的發展主要集中在兩個方向。一個方向是產品層面的碳盤查,它以產品為核心,對原料獲取、產品生產、產品分銷、產品使用、廢棄處置等全過程的碳排放量進行核算,從而計算出單個產品從搖籃到墳墓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這樣,消費者就可以知道自己使用的某個產品會產生多少碳排放,并且知道其中有多少排放是在使用過程中產生的。產品使用過程中的碳排放以往經常被忽略,但對某些產品來說卻至關重要。譬如汽車,消費者在使用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往往大于汽車生產過程中造成的碳排放,從這個角度看,汽車制造商不僅要在生產過程中減少碳排放,還要充分考慮發動機、車身設計,減少使用過程中的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