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碳市場建設對我國的政策建議
日本的碳
市場建設雖然由于制度障礙依然在試驗期徘徊,但是其構建溫室氣體測量、報告與核查體系的經驗和教訓值得借鑒。
技術支撐
日本各
碳交易系統有各自的測量、報告與核查系統。條塊分割的結果是對參與其中的交易單位造成較大負擔,而且不利于未來幾個市場之間的連接。日本各碳交易系統之間對測量、報告與核查的松緊尺度也不盡一致,有的系統甚至不要求
第三方核查。我國地域廣闊,溫室氣體排放單位眾多,多個系統的出現會耗費大量資源,增加建立全國碳交易系統難度。如果各試點地區的標準不一致,還可能導致無法有效評估
碳市場試點成果。測量、報告與核查系統在測量指標、報告內容和格式、操作規程、
認證制度等各個方面都應保持統一。統一的系統能使各種溫室氣體排放活動處于同一比較平臺上,便于發現潛在的
問題,暴露
節能減排活動中隱藏的弊端,在確保溫室氣體排放數據的相關性、完整性、一致性、準確性和透明性的同時,能夠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中的協調成本和交易費用。
系統的標準化
考慮測量報告交易系統的標準化,準備與未來國際碳市場的兼容。日本的各碳市場中多套測量、報告與核查系統并存,并且采用了不同的開發標準。環境省碳市場的測量、報告與核查系統是依照ISO國際標準開發,而東京碳市場則與ISO標準不兼容。這些都可能成為未來日本碳市場發展的潛在障礙。對于我國未來的碳市場,測量、報告及核查系統應當遵循統一的標準進行,這不僅能夠保證不同交易系統之間的兼容性,也更加有利于系統開發的持續性和可維護性。測量、報告與核查系統作為碳交易的基礎,其開發過程具有較高的技術復雜度和時間上的長期性。而且隨著市場的不斷發展,測量報告及核查系統及各種規則還將進行持續更新。最后,考慮到未來與其他主要國際碳市場的連接,在碳市場建設的初期就應當做好有關標準的兼容工作,為未來我國碳市場接入并主導全球碳市場做好先期準備。
穩步發展
穩步夯實技術基礎,平穩有序建設碳市場。日本的能源消耗狀況和能效研究積累了30多年的數據和經驗,溫室氣體排放狀況也進行了6年的摸排。可以說日本的能耗與溫室氣體基礎數據相當豐富,相關的經濟運行評價也已開展多年。而日本的碳市場建設始終處于試探性的摸索階段,多種制度設計方案在不同環境中試行。而日本迄今為止仍不敢輕易進行全國性碳市場的建設,對于
電力、能源等行業的加入決策更是慎之又慎,至今未有定論。這其中不僅有行業反對意見的原因,而更為重要的是大面積將國民經濟命脈行業納入未完全評估的碳交易機制中,對未來經濟發展的影響趨勢尚不能清晰判斷。因此,通過碳交易市場實現的減排量在日本的實際減排量中無足輕重。我國碳市場建設目前的基礎數據層面工作尚未到位,對于能效與溫室氣體排放的狀況也不十分清楚。地區性劃分的交易試點也對跨省轉移排放及碳泄漏缺乏有效對策。因此,當前我國碳市場的工作應當以夯實技術基礎工作為主,不宜過早推行碳市場的全面建設,也不宜在數據及技術基礎未落實的情況下貿然開展全面交易。目前可以在數據基礎較為扎實的省市和行業開展以自愿交易為主的試點,在其他行業和地區仍然以建立及完善溫室氣體管理的機制和制度建設為主,不宜過快過早地開展強制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