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題:氣候變化與健康
●訪談對象:復旦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副院長 闞海東
1 我國空氣污染治理取得顯著成果
記者:相比過去,近年來我國在控制空氣污染方面有哪些進展?
闞海東:毫無疑問,我國空氣污染最嚴重的時候已經過去了。
2012年我國頒布了新的《環(huán)境空氣質量標準》;2013—2017年,國務院頒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即“大氣十條”;2018—2020年,我國打響藍天保衛(wèi)戰(zhàn)?!按髿馐畻l”和藍天保衛(wèi)戰(zhàn)是非常成功的兩個
政策,使我國PM2.5濃度顯著下降。今年年初,生態(tài)環(huán)境部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地級以上城市的PM2.5平均濃度,2015年為46μg/m3,2021年降至29μg/m3。新標準頒布后的2013年至2023年這十年間,我國對以PM2.5為代表的空氣污染的控制是全世界最成功的。
不過,近年來臭氧
問題凸顯,臭氧問題也叫“藍天白云下的污染”,夏天天很藍的時候,很多大中型城市往往伴隨著相對比較嚴重的臭氧污染。2013—2023年,我國中東部城市大氣臭氧濃度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因此,臭氧問題是下一階段我國在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領域中需要額外關注的問題。這是室外污染方面。
從室內污染來講,一個標志性事件是2022年頒布了新的《室內空氣質量標準》。這個新標準最大的不同點在于,以前的室內空氣質量標準涉及的顆粒物指標只有PM10,新標準史上首次納入了PM2.5,而且比室外標準還要嚴格。從這個角度來說,2022年我國在室內空氣質量標準修訂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
室內污染有兩個來源,一個是從室外飄到室內的,這部分隨著我國室外污染的改善影響越來越低。另一個是室內產生的污染,特別是我國北方地區(qū)用生物質燃料取暖、做飯造成的室內污染,對北方農村地區(qū)和某些四五線城市地區(qū),依然是一個顯著的公共衛(wèi)生挑戰(zhàn)。
2 氣候變化嚴重影響人類健康
記者:當前和未來,氣候變化可能帶來哪些健康問題?
闞海東:我國人口主要分布在季風氣候區(qū),而季風氣候易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這也是近年來我國熱浪、寒潮、臺風、暴雨等極端氣象事件不斷發(fā)生的原因之一。
2015年,《柳葉刀》曾經發(fā)表一篇多國研究,比較了過高和過低的溫度對居民死亡的不同影響,研究對象為澳大利亞、中國、韓國、日本等十幾個人口大國。研究結果顯示,應對溫度變化的能力最為脆弱的國家是我國。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國是一個應對氣候變化能力相對脆弱的國家。
從地區(qū)角度看,近年來氣象監(jiān)測顯示,我國北方地區(qū)升溫速度比南方地區(qū)快;而大氣科學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未來氣候變暖在我國北方會更加嚴重。2018年,我們曾發(fā)表一篇我國272個城市死亡和溫度關系的研究,結果顯示,南方老百姓對于熱浪的適應性明顯高于北方的老百姓。每年夏天北方歸因于高溫的死亡人數多于南方。而且,由于北方地區(qū)的老百姓長期生活在溫度較低的環(huán)境中,他們使用空調的意識不強,因此,北方地區(qū)的老百姓在適應夏季高溫方面需要做更多準備。
從人群角度看,越來越多的研究提示老年人群以及社會經濟狀況較差的人群是氣候變化脆弱人群。老年人對各種疾病的抵抗能力相對較低,因此適應惡劣天氣的能力較低。另外,研究顯示,社會經濟狀況較差的人相比富人排放的溫室氣體要少得多,但他們受到的影響更大,這是一個不公平現(xiàn)象。
我國近期有一些利用醫(yī)保大數據開展的發(fā)病研究,結果提示,無論是空氣污染還是氣候變化對人的心肺系統(tǒng)疾病,甚至腎臟系統(tǒng)疾病、內分泌系統(tǒng)疾病、神經退行性疾病等的發(fā)生都有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精神衛(wèi)生方面。公眾普遍認為環(huán)境對精神衛(wèi)生的影響是,霧霾天氣讓人的心情比較抑郁;實際上越來越多的研究提示,無論是霧霾還是氣候變化如高溫熱浪,對精神衛(wèi)生指征影響都非常顯著。我們課題組近期開展的研究發(fā)現(xiàn),氣溫的上升對于我國人群自殺率有顯著影響;隨著氣候變暖,以自殺為代表的精神衛(wèi)生問題將日益凸顯。
3 有效科普氣候變化對健康的影響
記者:當前人為造成的空氣污染和氣候變化會由下一代承擔,為了他們的健康,我們現(xiàn)在應該采取哪些行動?
闞海東:這個問題反映了氣候變化在代際間的不公平性。
目前大氣圈中的溫室氣體主要是我們這一代和上一代人制造的。溫室氣體滯留在大氣層里,目前很難將空氣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之內,但氣候變化造成的不良后果將由子孫后代承擔。我們需要為下一代做什么,是成年人需要考慮的問題。
我們的下一代對環(huán)境額外敏感,他們清楚地記得2012、2013年的時候中國霧霾是多么嚴重,霧霾最嚴重的時候甚至會停課回家。與此同時,大量的科學研究證明霧霾、氣候變化有害健康。這些科學知識如何向青少年普及?我覺得需要做大量的科普工作。
去年歐洲科學家發(fā)表的一篇論文比較了老年人和青少年對一次熱浪極端氣候事件的反應。研究發(fā)現(xiàn)青年人的身體更健康,但氣候變化反而對他們的健康產生了更大危害,他們不太愿意采取適應性或規(guī)避性行動,青年人在熱浪期間的住院風險超過了老年人。因此我覺得無論是氣候變化還是空氣污染,如何用青年人喜歡的方式把環(huán)境與健康的信息傳遞給他們是需要我們好好考慮的,也是《柳葉刀》系列期刊需要考慮的。
記者:您覺得目前我國科普情況如何?
闞海東:從政府層面來看,科普是我國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的。在我國的科技獎勵體系中,除了科技進步獎、自然科學獎之外,還專門設有科普獎。青少年更樂于和新媒體打交道,如何將傳統(tǒng)科普媒體更好地覆蓋
兒童青少年是我們當前面臨的一大挑戰(zhàn)。如何吸引校園里的學生關注科學知識,將科學知識通過教材或者他們喜歡的方式傳遞給他們,我覺得是一個值得做的事情。
4 建立全面防止氣候變化影響健康的陣地
記者:為了更好應對氣候變化和空氣污染帶來的影響,應該制定什么樣的健康策略?
闞海東:第一,在健康策略角度,加強對氣候變化相關的預警、預報是當務之急。上海氣象局在這方面進行了初步探索,針對一些老年脆弱人群如老慢支患者發(fā)布寒潮、熱浪預警信息,結果顯示,無論是通過手機短信還是微信發(fā)布預警信息,都能降低老慢支發(fā)作的風險。
第二,在醫(yī)療衛(wèi)生系統(tǒng)方面,要擴大整個醫(yī)療保健系統(tǒng)的覆蓋面。隨著中國的老齡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向大城市聚集,農村的老齡人口相對增加,保障農村老年脆弱人群的健康是當務之急。
第三,加強科研成果的宣傳普及。如何把科學知識有效地傳遞給老年人和小朋友是一個很大的學問。
第四,政府層面要加強適應性措施,例如每隔一定空間距離要提供熱浪、寒潮的避難場所,增加城市綠地面積,增強整個城市適應氣候變化的彈性等。
記者:您與《柳葉刀》的合作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什么?
闞海東:《柳葉刀》是我的良師益友。我讀博期間閱讀最多的一篇參考文獻是2000年一位瑞士的流行病學家發(fā)表的一篇關于歐洲國家空氣污染與健康風險評估的研究論文。這篇文章的研究策略、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極大地影響了我的職業(yè)生涯。這是我和《柳葉刀》第一次打交道,深刻地感受到了它的權威性及其所發(fā)表研究的高質量。
與其他醫(yī)學期刊不同,《柳葉刀》對公共衛(wèi)生和醫(yī)療政策的關注程度不亞于它對臨床新技術、新治療手段的關注。今年是《柳葉刀》創(chuàng)刊200年,我作為一個普通讀者,祝愿《柳葉刀》發(fā)展得越來越好,為全球的醫(yī)學和公共衛(wèi)生做出更大的指引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