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氣候變化議題再次出現在媒體的聚光燈下。上周末,在秘魯首都利馬結束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就得到了媒體的廣泛報道。一些媒體輿論也反映出,氣候變化給我們的生活所造成的影響引發了越來越深切的擔憂。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針對氣候變化及其影響開展了迄今最為詳細的評估,并公布了多份報告表明,如不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氣候變化可能造成的危害。
如果置之不理,氣候變化將可能對人類和生態系統造成嚴重、廣泛且不可逆轉的影響,其中包括極端天氣事件的增多,農作物產量下降,供水量減少以及海平面上升。人類活動對于氣候的破壞越大,危險性就越高。
所有國家都難逃氣候變化的影響,而許多已受其害。英國在去年冬天所經歷的那樣規模的洪災將日益頻繁發生。中國科學家所做的分析表明,由于地理原因,中國所受到的影響將大于全球平均受影響程度。在中國已然發生了顯著變化:冰川面積減少了10%,冰覆蓋層下降近20%。
世界各地民眾的抗議活動也見諸報端,從倫敦到厄瓜多爾,人們舉行游行呼吁采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
那么,我們應當如何解讀這些信息呢?
我的第一個觀察是,長久以來,爭論的核心一直被描繪為是要在追求經濟增長和對氣候變化采取有效行動之間做一個非此即彼的選擇。現在,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清楚,這樣的立論是錯誤的。強有力的證據顯示,應對氣候變化能夠更好的推動經濟持續增長。
此外,我們也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理解應對氣候變化所帶來更廣泛的益處,例如,使用更加清潔的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保障能源安全和采用綠色技術。
這些行動有助于凈化我們的空氣和水,改善我們的健康狀況,創造就業機會,刺激更加清潔的經濟增長。
其次,科學研究也在越來越明確的證明,氣候變化正在發生,而由人類活動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極有可能是主要原因。
第三點是,氣候變化國際談判正在取得進展。
利馬大會達成的氣候行動協議表明了各國政府回應公眾要求解決氣候變化
問題的意愿和承諾。雖然在利馬舉行的磋商是艱難的,但最終達成了共識,通過協議將各國聯合起來,為明年巴黎氣候大會產生第一份氣候變化全球協議奠定了基礎。
我的第四個觀察是,在國內和國際上,許多國家都表現出了領導力。
歐盟、美國和中國,加起來約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一半,在最近幾周都設定了各自的
減排或者控制排放量的目標。
歐盟宣布了一項雄心勃勃的新目標,即到2030年在歐盟范圍內至少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40%,而英國正走在實現這一目標的最前沿。
在英國,我們正在轉變經濟發展模式降低排放量。(根據英國在2008年頒布的全球首個《氣候變化法》),受法律約束,我們到2050年須將溫室氣體排放量降低80%。
與此同時,中國也在采取行動。在2011至2015年期間,中國在綠色經濟方面的投資將超過1.2萬億美元。增加清潔能源和減少對煤炭依賴性的新目標將開始改變中國經濟的發展方式。
英國與許多其他國家一起正在與中國開展密切合作,支持這些變革。中英之間正在就海上風電、碳捕捉與封存、支持清潔和環保發展的綠色金融
政策等開展全球領先的合作。
我們必須解決溫室氣體的排放問題,以避免氣候變化所帶來的惡果。這樣做符合我們自身的利益。達成一個強有力的國際協定將有助于我們達成目標。該協定將確保所有國家都采取行動,并且向投資者和企業發出明確信號——全球正在向低碳經濟轉型。利馬會議已經讓我們朝著這一目標前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