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邁向
電力零碳要有明確的激勵約束機制 。”博鰲亞洲
論壇副理事長、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在博鰲亞洲論壇“加速邁向零碳電力”分論壇上表示。
3月26日,博鰲亞洲論壇年會發布旗艦報告《可持續發展的亞洲與世界2024年度報告——邁向零碳電力時代推動亞洲綠色發展》(下稱《報告》)。《報告》表示,讓綠色環境價值在電力價格中得到體現,是亞洲電力系統向零碳轉型的重要手段。
讓以碳價為主的綠色環境價格發揮作用
《報告》稱,亞洲電價成本疏導機制不通暢。目前,亞洲電力行業是重點排放行業中
市場化程度最低的行業,電價向消費端特別是居民端的傳導十分有限。這可能造成供應商虧損和投資不足,減緩減碳進程。
“亞洲各國需要在保證電力供應、兼顧社會公平和實現可持續轉型之間找到最優解。”《報告》建議,讓綠色環境價值在電力價格中得到體現,是亞洲電力系統向零碳轉型的重要手段,綠電環境價值應以碳價作為參考基準。顯性碳定價信號應該在電價上得以體現,加大煤電發電成本,提升清潔電力的成本優勢和碳
減排效益,使碳價成為電力供應端生產活動的成本硬約束。
博鰲亞洲論壇研究院副院長曹莉表示,深化電力市場改革要逐步推動由市場供需作為電價決定因素,讓電力價格反映碳價的環境價值和社會成本,激發電力企業更多使用綠色清潔能源,還要同時激勵消費者更多地使用綠電。
“亞洲想邁向零碳時代,需要有更加明確的激勵約束機制,例如使用綠色電力的激勵機制。從約束的角度而言,要有一定的價格機制或其他機制來約束高碳能源。在電力零碳過程中,要提高電網建設與優化配置水平,實現綠電供應的安全穩定。”周小川表示。
根據國際能源署統計,2023年,亞洲是全球對清潔電力投資最熱的區域,總投資高達3730億美元,占全球清潔電力投資的一半以上。
根據亞洲開發銀行的測算,2016年至2030年亞太地區在清潔能源方面的年均投資需求約為5690億美元,但2008年至2022年,最高的投資額也僅為2550億美元,這造成了3131億美元的顯著年度投資缺口。
《報告》稱,
政策和監管錯位影響定價、交易成本高和項目準備能力不足導致的可融資
問題、高風險導致的收益潛力降低、高融資成本導致的收益潛力降低是能源領域綠色投資和融資面臨的主要障礙。亞洲新興市場中55%至65%的基礎設施項目缺乏可融資性。融資成本方面,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名義融資成本高達700至1500個基點,是美國和歐洲的7倍左右。
新開發銀行副行長周強武表示,創造和完善支持性政策、財政激勵、公共融資和政府支持機制,促進政策制定者、私營部門和金融機構的對話,以釋放可再生能源投資機會;促進項目準備能力的提升和知識共享,以增強融資能力和可再生能源投資水平;利用降低風險工具動員私營部門參與;應用混合融資工具以確保可融資性;加強綠色融資,促進可再生能源資金來源多元化,同時,加強綠色投資和融資的區域和國際合作。
哈薩克斯坦、韓國、中國、日本、印尼等先后建立了全國性
碳排放權市場。亞洲自愿碳市場近年來也發展迅速。中國碳信用
ccer市場于2024年1月22日重啟。
“亞洲碳市場建設步伐不斷加快,提升碳信用標準和碳市場聯通成為亞洲碳交易合作的總體方向。”周強武表示,隨著市場標準化進度加快和交易量提升,未來有望形成期貨市場,更好地實現風險對沖和價值發現。亞洲各國可以考慮基于共識對不同的碳市場進行可控聯通,提高市場流動性和透明度。同時允許投資者跨市場投資和交易,從而推動碳價趨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