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雙碳”目標的持續推進,我國在綠色金融領域的發展呈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和迅速擴張的態勢。
日前公布的上市銀行2023年業績報數據顯示,多家銀行綠色金融產品規模顯著增加、產品種類日益擴大。
在銀行著力做好“五篇大文章”的背景下,中國人民銀行及其他多部門為下一步的綠色金融指明了道路。
繼《綠色低碳轉型產業指導目錄》(以下簡稱《目錄》)發布后,日前,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七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尤其是《指導意見》圍繞優化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和強化信息披露提出了明確要求,為銀行更好踐行綠色金融提供了便利。
深化綠色創新實踐
以六大國有銀行為例,截至2023年年末,六大行綠色信貸規模達17.90萬億元。
其中,工商銀行(601398.SH)金融監管總局口徑綠色貸款近5.4萬億元,比2022年年末增加近1.4萬億元,總量及增量均領先同業;中國銀行(601988.SH)境內綠色信貸余額比2022年年末增長56.34%,增幅于六大行中領先。
除綠色信貸業務外,各家銀行在綠色金融領域開展了諸多創新。
以工商銀行為例,2023年,該行運用信貸、債券、股權、租賃、基金等多種方式,不斷豐富綠色金融“工具箱”,構建多元化綠色金融服務體系。在債券方面,2023年,該行境外發行綠色債券42.3億美元,境內發行綠色債券600億元;在財富管理方面,該行創新推出ESG主題理財產品,發行多只投向生態環境、ESG、
碳中和等領域的綠色基金產品。
建設銀行(601939.SH)創新多元化綠色融資通道,如建信基金持有綠色債券余額25億元,通過權益投資途徑累計向清潔能源產業、
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等方向投資金額達276億元;建信金租綠色資產規模和占比持續雙增,綠色租賃資產余額473億元,占一般租賃業務的比重較2022年提升8.77個百分點。
“隨著‘3060’目標的提出,我國綠色金融發展進入了快車道。銀行在支持綠色轉型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截至2023年年末,我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突破30萬億元,同比增長36.5%,存量規模居全球第一;綠色債券存量規模超過3萬億元,同比增長接近30%,位居全球第二。”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平婧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說,銀行在綠色金融發展中也面臨著一些挑戰,比如綠色金融產品創新不足。
平婧指出,目前我國的綠色金融產品以綠色貸款及綠色債券為主,雖然近年來,綠色基金、綠色保險等產品有所發展,但其在綠色金融中的占比僅為5%左右,以間接融資為主的綠色產品供給體系容易導致風險集中于銀行體系,且由于風險偏好相對較低,間接融資難以對一些早期的綠色創新實踐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
為了有針對性地指導綠色金融的發展,在逐步完善的頂層設計中也關注了綠色產品的發展
問題。
其中,《指導意見》提出了要“推進
碳排放權交易
市場建設”。平婧分析稱,《指導意見》提出要豐富與碳
排放權掛鉤的金融產品及交易方式,逐步擴大適合我國
碳市場發展的交易主體范圍,鼓勵金融機構規范開展綠色股權投融資業務,大力發展綠色保險服務,未來國有商業銀行可發揮綜合化經營的優勢,聯動各類子公司,開發新型綠色產品,以更好滿足企業在綠色轉型過程中的多樣化需求。這意味著綠色金融產品有望豐富。
綠色金融統一標準將建立
《指導意見》不僅對綠色產品發展方向進行了指引,還提出了對未來綠色金融的發展期許:未來5年的主要目標是,國際領先的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體系基本構建;到2035年,各類經濟金融綠色低碳
政策協同高效推進,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標準體系和政策支持體系更加成熟,資源配置、風險管理和市場定價功能得到更好發揮。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指導意見》的重點之一是優化綠色金融標準體系,推動制定統一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并加快研究制定轉型金融標準。
“目前國內綠色金融系統的主要提供方還是以傳統商業銀行為主,并且處于發展的早期。在過去幾年綠色信貸高速增長的背景下,亟須出臺業內統一的、與國際成熟綠色低
碳金融發展體系接軌的監管框架與披露標準?!被葑u評級亞太區金融機構評級董事徐雯超說。
徐雯超分析:“我國ESG的披露標準也是剛剛發布,此前不管對溫室氣體排放、
減排目標,還是其他循環經濟、能源耗用等都缺乏量化指標。針對綠色項目貸款,銀行前期盡調、項目審查標準都與傳統貸款項目不同,給信貸人員帶來了不一樣的挑戰。綠色金融標準體系以及氣候風險披露標準的統一,將為銀行在衡量氣候風險對項目本身信用風險的影響程度時提供更精準、統一的指導體系,同時為后續深化綠色金融產品體系,全方位為能源、工業、
交通、建筑等領域綠色發展和低碳轉型提供信貸支持做準備?!?/div>
《指導意見》中有一大板塊的內容是支持綠色債券的發展和完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其中提到持續優化境內綠色債券標準,統一綠色債券募集資金用途,強調信息披露和完善綠色債券評估
認證。
“這些方面對未來境內綠色債券的發行都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比如發行人需要核算和披露募集資金所支持項目的
碳減排量和碳排放量?!被葑u常青ESG研究組聯席董事賈菁薇表示,“我們看到過去幾年境內綠色貼標債券市場增量迅速擴大,但對綠色債券發行標準和相關評估還參差不齊。提高這方面信息的披露,對未來不斷提升綠色債券比例十分關鍵?!?/div>
另外,本次《指導意見》新增轉型金融標準研究與制定,提出了研究制定轉型金融標準和相關政策體系:“加快研究制定轉型金融標準,將符合條件的工業綠色發展項目等納入支持范圍,明確轉型活動目錄、披露要求、產品體系和激勵機制等核心要素?!?/div>
為實現“雙碳”目標,不僅需要支持綠色產業的發展,也需要支持大量高碳行業的低碳轉型。
興業研究方面指出,《指導意見》提出的轉型金融政策核心要素與中國人民銀行牽頭制定的《G20轉型金融框架》基本一致,未來我國轉型金融政策體系將有望在該框架下制定完善。在推動轉型金融標準制定的過程中,亦存在著諸多挑戰,如我國轉型金融標準既要符合我國的國情和發展階段,又要與國際轉型金融框架接軌,以及地方探索制定的地方轉型金融標準如何與全國轉型金融標準實現協同和統一。
此前,2024年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等十部門發布了新的綠色金融基礎標準《目錄》,對原《綠色產業指導目錄》進行了修訂,其中一大重要變化即新增了“低碳轉型”相關產業。
“我認為,轉型金融將是接下來國內綠色金融市場的一個重點。國內綠色金融市場的活動范圍會不斷擴大來包含符合特定技術標準的高碳排但有明確轉型路線和需求的工業活動。資金支持這類活動的低碳轉型對實現‘雙碳’目標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辟Z菁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