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杭州灣濕地公園,香莆叢中、睡蓮深處,可見鷺鳥、野鴨等各種瀕稀的鳥類出沒,禽類怡然自得生活在自己的領地,展現出濕地獨有的風光。素有“地球之腎”美譽的濕地,還是
碳匯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自然災害的影響,讓濕地的生態價值不可避免的遭到損害。2022年4月,全國首單碳匯濕地生態價值保險在
浙江寧波落地,中國太保(601601)與國際再保險公司聯合探索氣象指數保險創新,為濕地生態系統提供保險方案。
“對于受災導致的濕地生態價值降低,以往進行修復需要我們自行籌措資金,來源包括日常經營性費用、財政補助、上級公司撥款等,現在第一時間就得到了保險公司的賠付,大大減少了公司的經營支出。”寧波杭州灣濕地建設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鄭迪波表示。
位于浙江省杭州灣南岸的象山縣,擁有浙江省內最長的海岸線和省內第二大海域面積,藍碳資源儲量豐富。去年7月起,象山啟動了藍碳拍賣交易工作。護航“藍碳”交易,中國太保產險寧波分公司創新研發碳賬戶綜合保險,為碳賬戶系統安全、平穩、順利的運營提供全面的風險保障。
實現碳達峰、
碳中和是我國在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下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作為大型保險機構,中國太保積極踐行ESG理念,大膽嘗試綠色保險創新,積極探索保險助力實現“雙碳”目標,體現服務綠色生態發展戰略的社會責任和行業價值。
填補濕地碳匯保險空白
濕地生態系統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碳庫之一,與海洋、森林并列稱為地球三大生態系統,儲碳總量占陸地生態系統的35%。濕地中植物種類豐富,植被茂密,植物通過光合作用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轉變為有機碳,并在濕地土壤中不斷積累。而濕地中含有大量未被分解的有機碳,也在濕地中不斷積累。
保護和恢復濕地生態系統,可以保護碳儲存、減少
碳排放、增加碳吸收。以往,寧波杭州灣濕地受臺風等自然災害影響比較嚴重,對該地生態價值影響較大。
如何解決這一痛點?鄭迪波介紹稱,2022年4月份,杭州灣濕地公園和中國太保開始探討這一項目并達成共識,首單碳匯濕地生態價值保險應運而生。在投保當年,臺風“梅花”登陸浙江,中國太保產險積極做了賠付工作,24.6萬元的理賠款快速到賬,發揮了保險的經濟補償功能,對于整個公園的綠化植物、基礎設施等資產的災后恢復有很大的幫助。
據了解,該保險以濕地的碳匯富余價值(包括固碳經濟價值和修復成本)為補償依據,保障濕地因臺風、干旱等自然災害原因受損進而導致濕地碳匯量減少的風險,對保護濕地的碳匯價值和旅游文化價值具有重要意義。
這一項目也填補了國內濕地碳匯保險空白。據中國太保產險杭州灣支公司介紹,碳匯保險的定價是比較困難的,對于草原、紅杉林等自然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的測算,業內已有一定的方法論,而濕地除了正常的綠色植物以外,還包含藻類等,實際很難確定它的儲碳能力。為此,中國太保聯合瑞士再保險,共同探索形成對濕地的固碳能力的方法論,厘定出相應的保險費率,讓濕地碳匯得到了保障。
作為一款氣象指數保險創新,首單碳匯濕地生態價值保險以氣象指數作為理賠依據,當氣象指數達到保險合同中約定的觸發條件時,理賠過程可以自動化進行,無需現場查勘和定損,這大大提高了理賠效率。
談及碳匯濕地生態價值保險的創新點及未來發展方向,上述中國太保產險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這一指數保險的致災因子只選取了干旱和臺風,未來還可能增加火災、極端自然災害等其他因子,公司還將不斷完善保險創新。而在承保區域上,下一步有望擴展至杭州灣其他濕地,探索將濱海濕地也納入保障范圍。”
相對于陸地上的“綠碳”,利用海洋活動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儲存在海洋的過程,被稱為“藍碳”。
藍碳具有固碳量大、效率高、儲存時間長等特點。森林、草原等陸地生態系統碳匯儲存周期最長約幾十年,而海洋碳匯可長達數百年,在有效減緩溫室氣體排放、助力實現碳中和目標方面,碳匯效果顯著。
藍碳交易的第一步是海洋的藍碳生態產品確權,進行初始量登記;然后是相對困難的藍碳核算與監測。據估算,象山縣鹽沼生態系統碳匯量達10.28萬噸/年,以壇紫菜、海帶為主的大型藻類養殖碳匯量約2.17萬噸/年,此外,以牡蠣為主的貝類養殖碳匯量約3.22萬噸/年。
“現在全國藍碳交易都處于探索的階段。”寧波產權交易中心負責人介紹稱,今年3月,浙江省首例“藍碳+產權+司法”生態補償交易在象山縣完成,此次交易中,由中國太保產險寧波分公司承保碳賬戶綜合保險,為藍碳生態碳賬戶提供新的保險創新解決方案。“在碳賬戶創新的過程當中,有很多突破性的工作,引入保險的產品能夠給賬戶管理的安全性更多的賦能,確保交易過程當中各個參與主體的權益和合規性。”
據悉,在司法審判場景中,案件當事人可以簽署一個自愿認購的委托書,根據檢察院專家的評估意見,在碳賬戶中相對應的碳匯量進行交易和核銷。保險則基于“司法藍碳+生態修復”補償機制,聚焦于碳賬戶在登記、運營過程中的人為過失和系統安全風險,承保碳資產登記責任、碳賬戶網絡安全責任和碳資產賬戶安全責任,為碳賬戶系統安全、平穩、順利的運營提供全面的風險保障,為碳賬戶的發展保駕護航。
這是一次保險為藍碳交易“護航”的有益嘗試。未來,中國太保還將“司法藍碳+生態修復”碳賬戶的承保經驗復制運用到現有其他碳賬戶,比如企業碳賬戶。通過出險調費等手段,倒逼相關企業加強碳賬戶系統的管理,降低損失賠付,提升對碳賬戶的風險管理水平,并充分運用大數法則,匯總所有碳賬戶的承保經驗,推陳出新,更好地促進碳賬戶安全、平穩運營。
除了經濟補償功能,保險在“藍碳”交易產業鏈中應當發揮更大作用。就碳賬戶綜合保險未來創新與迭代方向,中國太保產險寧波分公司相關負責人舉例稱,如何確保碳賬戶穩定的碳源,這需要保險在碳賬戶的上下游繼續耕耘創新。“中國太保產險還將不斷更新先進的技術和數據分析,評估碳賬戶風險,推動綠色金融和環境科技領域的成長,促進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