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環境與貿易掛鉤,用經濟手段解決環境
問題,越來越成為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而這往往成為一些發達國家設置綠色貿易壁壘的理由。目前,世界范圍內已有14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相關產品
碳排放認證制度,而我國產品碳排放認證制度尚未完全建立。業內專家表示,在碳關稅等綠色貿易壁壘頻出的情況下,由于缺乏反制工具,我們只能“被動挨打”,即便是我國的主要出口產業,也只能被動的跟隨國際規則,忍受著不公平待遇。于潔告訴記者:“開展產品碳排放評價,建立低碳產品認證制度是我國產品突破碳排放貿易壁壘,進入國際
市場的通行證,同時也有利于我國建立自身環境保護體系,阻止國外污染嚴重的生產項目向我國轉移,避免污染轉嫁。”
另外,在爭取應對氣候變化談判有利地位、提升我國碳排放評價可信度方面,也需要建立碳排放核查技術體系、規范和標準。姚芩表示,通過建立我國
化工行業碳排放的評價指標、技術方法和核查模式,可以為應對國際氣候變化中行業
減排政策奠定基礎。同時,可以提升我國化工行業碳排放評價可信度,建立我國化工行業碳排放核查技術體系。通過研究化工行業碳排放核查方法、模式、程序,形成化工行業碳排放技術方法及運行模式,建立起適合我國國情和行業特點的碳排放核查制度,可以為我國化工行業碳排放評價機制的權威性提供技術支撐,增強在國際化工行業碳排放認證認可領域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