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全球最大、發展速度全球最快;水電、風電、光伏、生物質發電、在建核電裝機規模均穩居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9年位居全球第一,保有量占全球一半以上……近年來,中國大力推進綠色低碳發展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績單”,產業轉型“綠色”可期。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兑庖姟访鞔_全面綠色轉型“路線圖”,提出“加快產業結構綠色低碳轉型”“穩妥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等。
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國綠色轉型仍然面臨著不少困難挑戰。能源結構偏煤、產業結構偏重、環境約束偏緊的國情沒有改變,化石能源和傳統產業占比仍然較高,生態環境質量穩中向好的基礎還不牢固。此外,全球綠色轉型進程面臨波折,環境和氣候議題政治化趨勢增強,綠色貿易壁壘升級。
“加快構建新型能源體系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實現碳達峰、
碳中和的內在要求,也是推動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a target="_blank" class="relatedlink">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副院長楊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意見》的出臺恰逢其時,為推動能源領域的深刻變革提供了重要的指導思想和行動綱領。
能源轉型邁向“綠色”,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清潔基石。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到16.53億千瓦,同比增長25%,約占我國發電總裝機的53.8%,風電光伏發電合計裝機已超過煤電裝機。
“新能源是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驅動力,為推動能源綠色轉型,需多方發力、多點共治,實現從供應端單向發力到供需兩端協同發力的根本轉變。要讓綠色能源‘活’起來,實現供需協同更加精準高效。”楊雷認為,“傳統能源體系以化石能源為核心,主要聚焦于供應端。而現在,我們也需要‘自下而上’地構建新型能源體系,以需求為中心,促進新能源的互補應用與優化發展,確保能源轉型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記者關注到,《意見》對需求側管理也做出了具體部署,明確提出了“加強
電力需求側管理”的要求,并強調要“合理規劃建設保障電力系統安全所必需的調節性、支撐性煤電”,以確保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能源體系的綠色轉型迫在眉睫。正如100多年前汽車初現時,大多數人因其與當時為馬車設計的道路不兼容,且加油修車設施匱乏而認為它前途渺茫。如今,新舊能源的轉換同樣需要我們為其重新規劃‘道路’?!睏罾着e例說:“電動汽車需要配備足夠的充電樁才能安心上路,同樣地,波動性較大的風光等新能源也需要充足的系統靈活性來確保其安全運行?!?/div>
“過去,我們在談論新能源時,經常會提及‘綠色溢價’這一概念。然而,隨著技術的不斷提質升級,現在風電、光伏等新能源已經成功邁過了‘價格門檻’,惠及更多群眾。”楊雷介紹道。
美麗中國因“綠”而興,點“綠”成金。
綠色低碳轉型正持續深化,各地正積極探索并發展綠色產業,新興產業風起“綠”涌。
在渤海海域,百萬千瓦裝機的海上光伏項目開工建設,200多萬塊光伏板建成后將實現板上發電、板下養殖,預計年發電量將達到17.8億度,漁業養殖年收益2700多萬元;在
甘肅武威騰格里沙漠,“光伏治沙+健康產業”基地為河西走廊創新建設“綠電、綠洲+健康產業”風景線;在
西藏那曲,吉措百兆瓦風電儲能一體化項目開工,18臺風機建成投產,每年可以發電約2.37億度,為西藏北部地區提供更加可靠的清潔電能……全國各地緊鑼密鼓地“追光”,可再生能源發展不斷突破,為我國注入強勁綠色動能。
綠色轉型中,如何推進新舊動能轉換?接下來如何持續發力?
“應保持能源生產能力的韌性,實現新舊動能迭代轉型?!睂Υ?,楊雷表示,“能源轉型是一項系統性工程,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能源體系,以煤為主的化石能源比重高,轉型任務重、難度大,需要政府、
市場雙輪驅動,從改革與創新中獲取更大動力,最終依靠市場的力量實現可持續的轉型與發展?!?/div>
楊雷認為,通過構建完善的市場體系、發揮市場對能源資源配置的基礎作用,是實現新能源高比例就地供需協同消納、打造新能源產業集群的基礎,也是實現全面轉型、協同轉型、創新轉型、安全轉型的保障。
“隨著能源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我們愈發意識到綠色不僅是發展方向,更是巨大的機遇。因此,我們需要持續創新,加速推動能源轉型,實現新能源對綠色轉型的全面引領。”楊雷補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