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2月14日,經過兩周的關于如何應對土地退化、荒漠化和干旱的緊張談判后,《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六次締約方大會(COP16)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落下帷幕。在全球荒漠化防治的關鍵節點,這場聚焦地球“傷疤”修復的大會,承載著各國攜手應對土地退化、沙漠擴張
難題的期望,歷經多輪研討與磋商,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在部分關鍵議題上留下些許遺憾。
資金方面取得積極進展,大會通過39項決議文件
細數此次大會成果,資金募集與調配實現積極突破。主席國沙特發起的“利雅得全球抗旱伙伴關系”倡議吸引了121.5億美元資金,這些資金將用于支持世界上最脆弱的80個國家抗旱能力建設。不僅如此,大會還推出了人工智能驅動的全球綜合信息平臺——國際抗旱觀測站,可協助各國實時監測干旱風險,提供
政策決策參考。
同時,大會通過了對《公約》2025—2026年的核心預算。各方同意總額超過1770萬歐元的兩年預算額,相比上一輪預算年均增長近8%。大會還通過了應對沙塵暴、應對干旱、強化科研創新等39項決議文件。
此外,非洲“綠色長城”計劃從意大利籌集1100萬歐元用于薩赫勒地區的景觀恢復,又從奧地利籌集360萬歐元用于加強該計劃在22個非洲國家的協調和實施。美國和多個伙伴國家及組織也宣布,將投資近7000萬美元,以推進“適應性作物和土壤愿景”(VACS)。這一倡議旨在建立以健康土壤中種植的多樣化、營養豐富且適應氣候的作物為基礎的彈性糧食系統。
據統計,新增資金規模有望在未來5年內助力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啟動超200個大型生態修復項目,為當地脆弱生態注入生機血脈。這些資金不僅用于“綠色工程”,更滲透到社區發展層面,賦能原住民成為“治沙先鋒”,從而扭轉“沙進人退”困局。
干旱議題成為高聳的“巴別塔”,難達共識
盡管閉幕前的新聞發布會上透露出可能有關于干旱議題的成果出現,但令人遺憾的是,最終閉幕時,各方在全球干旱韌性機制上仍然難達共識。據悉,盡管各國都認同需建立全球機制應對干旱,但在機制的形式及法律地位上存在一定分歧。從科學認知差異看,各國對干旱界定標準不一,氣象干旱、農業干旱與水文干旱指標在不同氣候區解讀有所區別,歐美以降水距平百分率(某時段降水量與同期降水量多年平均值的偏差百分比?)為主,非洲更側重土壤中的水分狀況與農作物歉收的關聯。各國依循本土主導學科視角,讓干旱議題成為高聳的“巴別塔”,一時間難以逾越,致使干旱預警啟動閾值、響應級別設定等核心規劃方案因此難產。
除了科學認知方面的差異外,在實際利益層面同樣出現諸多阻礙。一些干旱地帶潛藏豐厚資源富礦,化石能源、稀有礦產開發潮涌,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訴求激烈對沖。部分能源巨頭難以割舍開采利潤,抵觸減產轉型。一些農業國家謀求灌溉擴張,無視水資源透支狀況,抵觸用水緊縮措施。上下游國家圍繞跨境河流旱季流量分配有所齟齬,尼羅河、幼發拉底河等流域旱季分水紛爭不斷,讓協同抗旱規劃舉步維艱。
《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是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框架下的三大重要環境公約之一,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生物多樣性公約》并稱為“里約三公約”。
“相較于其他兩個公約,《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的起步相對較晚,但隨著談判進程不斷推進,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訴求差異將日益凸顯,相關議題的紛爭還會出現。”一位參與此次談判的代表告訴記者。
技術共享破土萌芽,更多原住民的心聲被傾聽
締約方大會既是政治集會,更是一次展示國際合作精神及表達人類共同關切的重要活動。兩周的時間里,各國的首腦、科學家、環保組織紛紛齊聚一堂,分享各自的經驗和成果,凝聚共識為世界的“綠色未來”而努力。
兩周的時間里,技術創新與共享機制不斷破土萌芽。各國科研團隊在COP16期間合力搭建起全球荒漠化防治技術交流平臺。從西亞國家精準滴灌“微創新”到中國“三北”防護林體系的宏大實踐智慧,各類前沿與實用技術在此匯聚碰撞,催生出適配多元地貌與氣候的治沙“良方”,技術交流、經驗分享等隨著COP16各項活動的開展,不斷升溫,企業的相關貿易訂單也在增加。中國憑借成熟無人機播種造林技術,與中東、北非國家達成合作意向,計劃派遣專家團隊赴當地開展聯合示范項目,加速新技術落地生根,提升區域整體治沙效能。
同時,政策協同框架進一步夯實。目前,各國國內環境
法規與土地利用規劃開始深度接軌公約準則,國內土地規劃、農業補貼、資源開發等政策不斷向生態修復傾斜,“綠色標尺”不斷校準。歐盟更新了農業補貼政策,將生態修復指標納入補貼發放考量,激勵農戶減少過度開墾,推行“土地休耕換生態補貼”計劃;亞洲多國攜手制定跨境沙塵污染聯防聯控預案,從源頭減塵、途中監測到末端治理,全鏈條織密防治網絡。
“這屆大會設立了綠區,我們還邀請了3500名普通人參會,他們有的來自偏遠地區,有的來自本地農場的農戶。這些人作為沙漠地區的原住民,其聲音理應被聽到,這也體現了我們這屆大會的包容性。”《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易卜拉欣·蒂奧說。
在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決定中,締約方要求成立原住民核心小組和地方社區核心小組。目標是確保他們獨特的觀點和優先事項在公約的工作中得到充分體現。
“今天,歷史已經被創造。我們期待通過專門的核心小組來履行保護地球母親的承諾,并相信我們的聲音會被聽到。”來自澳大利亞的原住民代表奧利弗·泰斯特說。
在本次締約方大會進程中,主席國沙特阿拉伯,在這場全球盛會中扮演無可替代的關鍵角色,以本土熱情與國際視野為大會注入強勁動力。地緣上,沙特深諳荒漠化困境、率先垂范,將本國“綠色沙特”“綠色中東”倡議融入大會脈絡,承諾未來十年內斥資50億美元用于國內生態重建,造林百萬棵、修復綠洲數十個,為區域行動立標桿,激發周邊國家同行決心。
同時外交斡旋穿針引線。沙特穿梭于各大洲代表團間,會前密集外交預熱,積極推動各方對話,促成多對南南、南北合作意向;會中面對復雜議題僵局,憑借中東地緣核心地位與外交親和力,召集利益攸關方閉門磋商,巧妙化解談判僵局。
會場內外,有關地球未來的討論聲還在繼續,思想交鋒、共識凝聚……閉幕不是終點,關于荒漠化防治的探討還將在下屆的主席國蒙古繼續,于共識處前行、分歧處破局,全球防沙治沙、抗旱征途未有窮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