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化石能源逐步成支柱
作為低碳能源“三匹馬”,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氣(含非常規),杜祥琬認為三者并不是互相排斥的關系,而是互相補充,這有這樣才有可能較早的實現對煤炭的高比例替代。
在可再生能源中,比較成熟的水電尚有一定的發展潛力,在一次能源結構中的貢獻可達近10%。非水可在生能源,包括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海洋能、地熱能等,在我國和全球資源足夠豐富,技術上沒有原理性的障礙,近年來發展較快。
對于如何提高間歇性風能和太陽能并網率,杜祥琬表示要規模化、多地域的發展風、光能源,增強相互間的互補和平滑作用,使其發電出力的行為顯現較為平緩的特性,有可能利于提高并網率。同時,要加強可再生能源、儲能技術(包括物理儲能和化學儲能)、電網技術與互聯網技術、信息技術的融合起來,提高電網的智能化程度,加強對電源側和需求側的智能管理,提高
電力系統對可再生能源的消納能力。此外,還要發展分布式用能技術、資源循環利用技術、垃圾分類資源化利用技術、微網技術和不并網用電、峰電的直接利用(如用于海水淡化、制氫等)。
核能是未來的可持續發展的能源。日本和事故后,核電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各主要核電國家通過認真分析,都確定了繼續發展核電的方針,全球核電發展格局基本穩定。杜祥琬認為原因首先是對核事故進行科學的分析、總結、吸取經驗教訓,核電安全的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棄核的做法并不理智;其次,核電作為潔凈、低碳、穩定、高能量密度能源,其基本優點并未改變;此外,人類對低碳能源的客觀需求,需要輸出穩定的核電與間歇式的可再生能源相結合,是核電發展的動力。
目前,我國已運行核電機組21臺,裝機容量1902萬千瓦,年發電量僅占全國發電總量的約2%,在建核電機組27臺,裝機容量2953萬千瓦。因此,“安全、穩步、規模發展核電”是我國的理性選擇。從目前的核裂變電站到未來的受控核聚變電站,是一個必然的科學發展方向和歷史過程,在未來的綠色地球上,核能將成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能源支柱。
未來必將倚重非化石能源,中國工程院建議:在我國一次能源結構中,非化石能源2020年將占到15%,2030年應能超過20%。幾十年后,非化石能源占比將超過化石能源,可視為能源革命的一個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