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龍泉山依舊很有魅力,日出日落,每一幀都是熱愛。”冬日里,在龍泉山觀看日出后,成都市民黃小曉在社交媒體完成了打卡。趁著天氣晴好,她在山上的一家民宿喝茶、輕徒步、曬太陽,度過了一個“慵懶的周末”。
近兩年,像黃小曉一樣“去龍泉山看日出”的人越來越多,并成為成都市民一種新的生活方式。這股熱潮背后,是成都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日新月異的變化——從城市綠心到生態樂園。如今的龍泉山“不只是一座山”,而是形成了日趨完善的“龍泉山生態消費帶”,一幅綠色發展的畫卷徐徐展開。
構建生態消費藍圖 “生態+”激發消費活力
位于成都東部的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總面積約1275平方公里,是成都平原與川中丘陵的自然地理分界線。曾經,龍泉山主要以其生態屏障功能為人所知。近年來,在成都市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加快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背景之下,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管委會先行先試,探索建設“龍泉山生態消費帶”。
所謂生態消費,是一種綠化的或生態化的消費模式,它是指既符合物質生產的發展水平,又符合生態生產的發展水平,既能滿足人的消費需求,又不對生態環境造成危害的一種消費行為。對龍泉山而言,建設生態消費帶的底氣來自其生態本底。
“有了生態本底,我們就要做好規劃。”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國土空間規劃方面,管委會通過優化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三區、三線一單”劃定成果,在生態游憩區或生態緩沖區為消費產業發展預留空間。在產業規劃方面,構建了以生態保育為核心,以低碳農林、旅游休閑、大健康三大產業為主導的“3+X”低碳消費產業體系。
“目前,我們累計發布重大生態文旅項目13個、總投資560億元,推動龍泉山觀夜景、住民宿等新興消費場景有序發展。”上述負責人說,龍泉山的“生態+”正不斷激發著消費活力。
以“生態+品牌”為例,由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管委會高質量打造的“天府龍泉山”農林商文旅體品牌,常態化舉辦龍泉山自然觀察節、猛禽守望、仙人掌音樂節、市民體驗官等“天府龍泉山”系列活動及高能級主題賽事,近兩年為龍泉山帶來了源源不斷的人流,也帶動了當地餐飲、住宿、
交通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依托賽事和活動,越來越多市民來到龍泉山徒步、騎行、漫游,成為綠色生活方式的踐行者。數據顯示,通過打造丹景臺、龍泉山高空棧道等特色景點,舉辦“天府龍泉山”系列賽事活動,近兩年龍泉山平均每年能吸引4800萬人次前來體驗游覽。
構建綠色生活方式 “生態+”帶來全新業態
如今,在成都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徒步登山、住民宿、觀日出,一躍成為最受成都人喜愛的“新鐵人三項”之一。與此同時,許多融合了農商、文旅等多元元素的新業態也在龍泉山興起。
位于龍泉驛區同安街道紅旗村的新見·書山,處于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核心區,也是龍泉山精品觀光環節重要節點之一,豐富著龍泉山旅游體驗的人文業態。
“在我們書店對面的山頭就是一個觀景平臺,我們從2021年開業至今,明顯感覺出有越來越多的市民游客到這兒欣賞龍泉山的美景。”新見·書山主理人程科認為,這背后代表著一種以龍泉山為載體的綠色生活方式正在興起,對城市生態發展和城市景觀進行有機串聯,不僅讓民眾的游玩需求得到更好滿足,也體現了城市發展從規模化增長到質量化提升的轉變。
位于
四川天府新區太平街道的桃源村,依托龍泉山生態本底,新經濟、新產業、新場景應運而生。“吉時已到,開窯門!”近日,位于桃源歸谷的太平均窯正式開窯,一件件精美的傳統柴燒陶器在經過柴火燒制120小時后成功出窯,眾多游客在此共賞“鈞瓷無對,窯變無雙”的神奇藝術。
沿著整潔蜿蜒的山路從桃源山腳一路往上,一座柏村美術館是近來的“網紅打卡點”——這是太平街道本土藝術家徐天保歷時5年匠心打造的心血之作。“希望未來這里會成為扶持青年藝術家的空間,也會成為這個村落的精神高地,逐漸讓藝術滲透到百姓的生活當中。”徐天保如是描述著他對柏村美術館的期許,在他看來,龍泉山是家鄉,更是承載夢想之地。
除此之外,龍泉山還擁有洛帶古鎮、古驛道等歷史古跡,在研學熱潮中,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管委會以自然資源和在地文化為基礎,引入四川師范大學、成都職業技術學院等大專院校和成都市青少年宮、省市研學協會等專業機構,逐步編印了“天府龍泉山”《全域研學指導手冊》《安全指導手冊》《應急指導手冊》等6項成果,推出了“種子的奇妙旅行”“龍泉山前世今生”“源遠流長的桃”等18條研學路線,形成了觀候鳥遷徙、水質探究與保護等30余個研學產品。
2024年以來,龍泉山全山范圍內開展主題研學活動近千場,累計參加人數超10萬人。其中,丹景臺景區累計舉辦生態研學活動80余場,實現營收120余萬元,服務14000人次。
為生物多樣性提供沃土 “城市綠心”破繭成蝶
2024年6月初,安裝在金堂縣星月村和青白江區金星村的紅外相機,在自然狀態下多次拍到了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紅腹錦雞,成為龍泉山生物多樣性的又一生動寫照。
“在過去700多天的時間里,我和同事已陸續新增200多種動物記錄。”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兩棲爬行動物標本館實驗師蔣珂說,新的動物記錄在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不斷被發現。
公開資料顯示,近年來,龍泉山累計實施增綠增景35萬畝,并持續推進生態保護修復,與之相呼應的,是動物多樣性特征的進一步顯現。蔣珂介紹,此前他們已經在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發現了豹貓、中國豪豬、黑頸鸊鵜等多種野生動物,這也是近來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首次發現這些物種。
目前,建立了動植物多樣性數據庫、植被數據庫、動植物多樣性圖譜、重點保護及珍稀瀕危動植物分布圖等數據,分析當地植被類型、動植物多樣性結構和動植物區系組成、植物演替方向,摸清了龍泉山生態家底。
截至2024年12月,完成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生物多樣性普查,記錄植物181科710屬1283種、動物15綱67目301科904種。每年為萬余只猛禽及其他候鳥在龍泉山中途棲息提供補給。為什么動植物會持續增加?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這與生態本底持續充“植”密不可分。
“除了持續增綠增景之外,公園區域森林覆蓋率提升5.5個百分點、全市人均森林面積增加3.35個平方米。”上述負責人說。
生物多樣性正成為成都的“新名片”。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作為成都的“城市綠心”,正為成都生物多樣性提供沃土。與此同時,這座“綠心”也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
2024年9月,在國際園藝生產者協會主辦的“未來綠色城市世界大會”頒獎典禮上,成都市“城市綠心計劃”(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保護發展案例)榮獲2024年世界綠色城市大獎,以及“綠色植物促進生物多樣性與城市生態系統恢復”單項獎。
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城市綠心計劃”即建設世界級品質的城市綠心、國際化的城市會客廳、市民游客喜愛的生態樂園。
“我們將持續探索,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探索城市發展進程中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讓綠色成為龍泉山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成都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說。
放眼當下,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煥發著勃勃生機,山地生態消費帶的探索方興未艾。展望未來,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不僅是成都的城市綠心,更將成為全球城市生態建設的典范樣本,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偉大進程中,引領城市走向更加美好的綠色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