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零碳園區將迎建設潮

2025-1-27 15:45 來源: 中國城市報 |作者: 朱俐娜

  2025年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零碳園區建設迎來了利好消息。近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成效”系列新聞發布會,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趙辰昕在會上表示,統籌謀劃“十五五”碳達峰行動,研究綜合評價考核辦法,推進國家碳達峰試點建設,加快建立一批零碳園區。

  有望迎來井噴式發展

  探索推進零碳園區建設,頂層設計是重要驅動。近期,國家層面已多次提到零碳園區。2024年12月12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到“零碳園區”的概念。會議明確,建立一批零碳園區。

  2024年12月13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書記、部長金壯龍主持召開黨組擴大會議。會議指出,要深入推動工業綠色低碳發展,實施工業節能降碳行動,建設一批零碳工廠、零碳工業園區。

  2024年12月26日至27日,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在京召開。會議指出,加大工業節能降碳攻堅力度,探索推進零碳工廠、零碳工業園區建設。

  “在政策的支持下,2025年零碳園區的建設將進入一個加速發展階段。”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副教授吳微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深入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將成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內容之一。隨著支持政策的落地,零碳園區的數量將顯著增加。特別是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智能化能源管理、大數據應用、儲能技術等領域,零碳園區的建設成本將逐漸降低,技術的普及將大大加快園區零碳轉型的步伐。到2025年,零碳園區不僅會在規模上擴展,還將在產業鏈的深度融合方面邁出重要步伐。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向中國城市報記者表達了相似觀點。柏文喜認為,2025年,零碳園區有望迎來井噴式發展,分布式光伏等技術將得到廣泛應用,零碳園區將成為綠色低碳產業的聚集地,推動產業鏈升級。

  事實上,加快零碳園區建設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在吳微看來,零碳園區可以促進產業低碳發展,提高企業創新能力、能源效率和信息化程度,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零碳園區能源服務體系的建設,可以落實低碳可持續發展,是促進綠色經濟和數字經濟協同融合發展的重要實踐。同時,綠色園區能源服務是落實“雙碳”目標,實踐高質量發展戰略的必經之路。我國產業園區數量超過87000個,其碳排放量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比重超過30%。零碳園區的核心是綠色能源、零碳供應鏈為系統的綠色低碳制造體系和綠色產出,能夠有力推動現有產業園區的低碳化轉型。

  “零碳園區能源服務為新型能源技術的實踐突破與進一步成熟發展提供了應用場景。隨著分布式新能源發電、儲能、電動汽車以及智能電網等新型能源技術不斷成熟,低碳發展技術的經濟性日益增強,綠色園區發展的技術條件也不斷完善,已經具備為企業提供分布式能源+儲能+車網互動+智慧能源的系統性解決方案的條件。”吳微說。

  多地積極實踐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國的零碳園區建設正處于起步階段。

  中國金融智庫特邀研究員余豐慧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由于資金、技術及人才等方面的限制,目前的發展速度和效果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當前零碳園區的總體建設仍處于較為分散的階段,全面推廣和規模化發展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技術突破。雖然部分企業開展了零碳工廠的試點,但尚未有真正意義上的零碳園區。不過,北京、上海、江蘇山東四川等多地均提出零碳園區的建設標準或試點建設方案。”吳微分析認為,零碳園區的核心是通過清潔能源的高效利用、綠色建筑、智能化管理和循環經濟模式,實現園區的能源需求完全由可再生能源供給,達到“零碳排放”的目標。具體來說,零碳園區不僅要求園區內的能源供給綠色化,還強調園區內的能源消費、建筑設計、交通系統等方面的系統性低碳化。

  近年來,多地早有實踐。2022年上海市積極探索零碳園區創建新路徑,發布了《閔行開發區零碳示范園區創建行動方案》,確定零碳園區“三步走”戰略。同時,園區企業積極向綠色低碳發展轉型。比如,上海西門子高壓開關有限公司推出無氟零碳環保高壓開關設備;上海西門子高壓開關有限公司和上海吉田拉鏈有限公司獲國家級綠色工廠認定;上海西門子開關有限公司獲國家級綠色供應鏈稱號。

  2023年1月,北京市大興區兩會便提出打造京津冀首個氫電耦合型零碳園區,形成可推廣、可借鑒的零碳園區系統解決方案。2024年11月,北京市首個“零碳園區”標準試點落地大興新城西片區,一期總建筑面積約5萬平方米。

  不久前,江蘇省首批、南京市首個零碳園區項目——江島智立方零碳園區項目順利完工。其中,作為園區內零碳技術集中展示的場所,零碳科技館采用了建筑、光伏、儲能、直流配電及柔性用能的光儲直柔技術,屋頂光伏年發電1.3萬千瓦時。

  中國城市報記者還注意到,相關政策助推下,多地將零碳園區建設納入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比如,202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加強傳統行業節能降碳技術改造,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建立一批零碳園區;2025年云南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高質量建設零碳園區;2025年福建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開展省級以上園區循環化改造,探索城市、園區、企業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路徑,加快建設一批零碳園區,支持湄洲島爭創部省共建“近零碳島嶼”。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王鵬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地方政府和企業已經認識到零碳園區的重要性,紛紛制定相關規劃和政策,加大投入力度。一些零碳園區的試點項目已經取得顯著成效,如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園等。未來,零碳園區將在數量、規模和質量上實現顯著提升,成為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

  需加大復合型人才培養力度

  接下來,零碳園區將迎來“建設潮”。零碳園區從規劃建設到日常運營,是一個高度專業化的過程,復合型人才正成為急需。

  柏文喜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零碳園區不僅需要可再生能源、儲能、碳捕集等領域的人才,還需要具備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背景的人員,熟悉零碳園區規劃、運營和管理的專業人士。

  吳微進一步解釋,零碳園區的建設涉及能源、建筑、交通、信息技術、環境保護、政策法規等多個學科領域。因此,單一學科背景的人才難以滿足園區建設的復雜需求。特別是,零碳園區要求集成多種綠色技術與智能化管理,這需要具備跨學科知識的復合型人才。然而,當前相關領域的人才培養存在不足。

  “零碳園區建設還缺乏整體性的解決方案,‘雙碳’背景下,企業目前的園區能源服務多僅關注于能源供應本身,綠電交易、綠電認證碳交易碳資產管理已成為企業經營活動關注的重點,但目前零碳園區缺乏供能和用能的統一規劃。同時,資金投入與商業化模式待明確。零碳園區的建設初期需要巨額投資,尤其是高質量的基礎設施建設、綠色技術的應用與能源存儲系統的部署。相關投資回報周期較長,且面臨一定的不確定性。”吳微說。

  如何打破這些發展桎梏?王鵬給出三條建議:首先,政府和企業應加大對零碳技術的研發投入,推動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第二,政府應出臺更多支持零碳園區建設的政策,如稅收優惠、財政補貼、金融支持等。第三,高校和職業院校應開設相關課程,培養零碳領域的專業人才;同時,企業應積極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升零碳園區的建設和管理水平。

  對此,吳微補充道:“零碳園區建設要注重協同管理模式。結合目前國外零碳園區案例,園區能源服務重視供能、儲能、用能三者的有效協同,進行一體化綜合能源規劃,進而提高工業園區整體運行能效。應重視園區電網建設與規劃,發揮電網企業優勢,提供系統性整體解決方案。零碳園區建設還要優化綠色金融機制與融資渠道。可以通過設立專項綠色基金、提供稅收優惠、綠色債券等形式,降低企業和地方政府的資金壓力。同時,探索建立碳金融市場,為零碳園區的融資提供更多創新渠道,吸引社會資本的投入。”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