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時代來臨,國內碳交易全面鋪開為時不遠
我國國內的
碳交易市場尚處于起步階段,未來將形成一個規模化、有流動性、具有金融特征的市場。根據官方確定的2020年
碳強度大幅降低等
節能減排目標,2015年前,在低碳、節能等領域,中國將有6萬億元的巨大市場。國家發展改革委預計到2020年,每年
碳排放許可的期貨市場價值將達到600億-4000億元,另外市場價值更小的現貨市場將達到10億-80億元。
其實早在2011年,國家發改委就下發了《關于開展碳
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批準
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和
深圳七省市開展碳交易試點工作。截至2014年10月,全國7個碳交易試點省市,共完成1375萬噸二氧化碳交易,累計成交金額突破了5億元人民幣,交易價格每噸從20元到70元。2014年12月,國家發改委又發布了《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中國碳交易市場在全國全面鋪開已經提上日程。碳交易行業,歸根到底是一種專業化、商業化的環境服務業,是實現低碳經濟的重要支撐,賣“碳”翁們能否成功轉變,不僅決定了自身的生死存亡,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國內碳交易市場的推進進程,影響中國低碳經濟的發展。
原標題:賣“碳”翁 出去賣不如在家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