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ER“錢”景廣闊
3月24-25日在廣州舉行的“2015年廣東省分布式光伏
論壇”之“
碳交易發展”論題會上,可謂大咖云集,參加者除了廣東省發改委能源局的官員,還有天合光能COO朱治國、中國民生投資者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民投”)分布式發電事業部總經理包育棟、SPI綠能寶董事長彭小峰等業界大佬。
這些商人們更關注的是
ccer(中國核證自愿
減排量)。CCER可作為清繳配額用于履約,抵消企業部分實際排放量,因而具有
市場交易價值。
廣州碳交易所(下稱“廣碳所”)經理高國輝對時代周報記者說:“國內首例林業
碳匯CCER項目就產生在廣東。另外,今年3月9日廣碳所完成了國內第一單CCER線上交易。”
國內首例林業碳匯項目是廣州長隆集團的碳匯林項目。2011 年,廣州長隆集團在廣東梅州市、河源市實施碳匯造林項目,造林規模為1.3萬畝。2014年3月30日,長隆碳匯林項目通過了國家發改委備案的自愿減排交易項目審定,以及
第三方核證機構中環聯合(
北京)
認證中心有限公司(CEC)負責的獨立審定,按項目申請,可計算的CCER預計年減排量(凈碳匯量)為17365噸二氧化碳當量。當年7月21日,廣東長隆碳匯造林項目通過國家發改委的審核,成功獲得備案,是全國第一個可進入碳交易市場交易的CCER。
據了解,與其他減排項目相比,碳匯林對溫室氣體是凈吸收的,不會增加額外的排放,并且操作成本低、效益好、易施行,是目前應對氣候變化最經濟、最現實的手段。2014年4月29日,國家林業局出臺《關于推進林業碳匯交易工作的指導意見》,推進林業碳匯自愿交易,重點探索
碳排放權交易下的林業碳匯交易。
中國碳匯林網創始人王軍純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未來將是碳匯林空間最多的國家—發達國家的綠化率本身就很高,巴西等發展中國家本身綠化也不錯,而中國有大量的荒漠化、石漠化地區和灘涂地帶,所以碳匯林發展的空間很大。
不過王軍純也提到,目前已經獲得國家發改委備案的CCER碳匯林項目,占整個CCER減排項目的比例非常低。據他了解,很多碳匯林項目并沒有明確的商業遠景,實施者不了解碳匯林的商業模式,很多項目只是套一個碳匯林的殼,或者仍在考慮做一個項目國家會給多少補助這種
問題。事實上,碳匯林仍處于初級階段,缺乏很好的商業模式,許多民間資本都處于觀望狀態,不愿意進入。
而3月9日在廣碳所上線成交的國內首例CCER,則是龍源
電力股份集團有限公司所屬
甘肅新安風電項目(下稱“新安風電”)。2015年3月9日,由上海寶碳新能源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向新安風電分2次購買CCER共 20萬噸。
一個尷尬的現實是,目前我國CCER的發展仍受到一定程度的約束,各個碳交易試點都從項目時間、來源地、類型和類別等對CCER準入設置了較高的門檻。例如,廣東省規定,控排企業只能使用占配額不高于10%的CCER用于履約,并且所使用的CCER其中70%必須為廣東所產生。對于CCER使用的約束,在國內其他試點城市也是如此,例如在北京,規定更是只有5%。
而在全國范圍內,截止到今年4月12日,中國自愿減排交易信息平臺累計公示CCER審定項目601個,已獲批備案項目總數達到164個,已簽發項目總數為26個。
“如今,碳交易市場中主要還是配額交易。CCER交易還處于起步階段。”然而高國輝對此并不擔憂,“但是,其前景一定會被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