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去了哪兒?
在對外融資方面,漢能方面從來都很低調,以至于外界很難對漢能所有的融資渠道進行有效梳理,其真實的舉債規模也難以進行準確統計,資金鏈狀況一直是個謎。
不過,對于漢能系的優質資產,如水電資產所產生的現金流,李河君則一直很高調,他把他的水電資產看成是印鈔機,每年能夠提供數十億的現金流。這樣的說法經常見諸各大媒體的報道之中。
這讓外界有些疑惑,既然有如此充裕的、低成本甚至零成本資本,漢能方面為何還會涉及信托融資,甚至民間借貸和P2P?這些融資渠道的資金成本不低。
記者梳理大量公開信息,嘗試著給漢能系的光伏業務投資大致算個賬。
梳理已有的信息,在太陽能電池生產線方面,漢能控股近五年來陸續在
江蘇、
海南、
青海、廣東、
山東等地,啟動了9個生產基地的建設。但從目前記者了解的情況看,漢能對外宣布的龐大投資計劃,至今尚未完成。而且,記者粗略統計的這9個生產基地已經實現的總產能約為2.35GW,要低于漢能對外宣稱的3GW產能。
以廣東河源漢能項目為例,該項目首期投資只有60多億元,與210億元的計劃投資規模有距離。
四川雙流項目同樣如此。按照計劃,該項目總投資120億元,全部建成后產能1000MW。其中,一期項目設計年產能500MW,于2011年6月建成投產。但據成都當地媒體報道,截至2013年1月,漢能在成都的總投資約36億元。
本報調查發現,漢能系的九大生產基地投資款和運轉資金,也并非全部源自漢能及其關聯企業。記者了解到,長興漢能和四川漢能兩大基地均存在地方國資平臺公司給項目墊資的情況,金額分別為5.8億元和5.76億元;而四川項目還另有參股方,成都西航港建設投資有限公司投資5.888億元,持股32%。如若再考慮銀行等金融機構融資部分,則對于這些基地的建設,漢能方面自身投入真金白銀將遠低于對外公布的總的投資額。
而在海外收購方面,近年來漢能陸續收購了德國的Solibro和美國Miasole、GlobalSolarEnergy以及阿爾塔設備公司。雖然漢能方面并未公開收購價格,但有媒體報道稱,在這幾筆海外并購中,漢能多屬于抄底性質,真實投入大幅低于外界預期。
對于光伏業務,與銀行融資以及多渠道借貸所引入資金的巨額資金相比,公司項目建設所需和技術、并購投入的資金存在較大差距。資金是否存在其他去處?李河君和他的漢能帝國留給外界極大的想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