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投融資方式,來降低綠色電力成本
中國綠色投融資對話平臺的作用就是要把金融部門、監管部門、新能源企業、咨詢和研究機構等多方融合起來,搭建一個共同的平臺,來探討中國如何實現發展的轉型。在這個平臺下,我們需要真正接地氣地解決問題。
金融是一個老話題了,但是最基本的創新靠什么?歸根到底,金融必須依靠實體經濟的發展與繁榮賺錢。這是底線。和其它創新一樣,金融也需要在繼承中創新。沒有繼承就不可能有創新。
傳統上我們把投資分為兩大類——基礎設施投資和商業投資。
基礎設施的投資量大,服務時間長,一個電站的服務年限一般是三、五十年,如果用商業投資的期限和利率,就不可能有低價的水電、風電和太陽能發電。我國上世紀建成的水電建設,大都是按基礎設施投資利率和期限融資的,所以水電很便宜。但是我們發展太陽能等綠色
電力時,卻是用商業貸款的利率和期限,各種綠色能源金融產品的回報率在10%以上,這樣怎么能把綠色電力的成本降下來?如果不改變把基礎設施視作一般競爭性商品的融資方式,就不可能有廉價的綠色電力。
現在我們想引導世界改變不合理的金融機制、制定新規則、通過設立亞投行來搞基礎設施建設,但是這個機制必須在價格上更有競爭力才行。比如,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的基礎設施貸款期限是25年再加5年的寬限期,利率不到2%。如果是在這樣的融資條件下,設想一下我們的綠色電力上網電價會是多少?這些歷史成功經驗,值得好好研究,之后再去創新。
再者,理論和實踐必須結合起來,把
市場需要的東西變為
政策的基礎,解決企業實實在在的問題?,F在好多銀行也參與進來了,但面臨的政策局限必須找到解決的方案。
用發達國家的標準來要求我們的生活質量和環境質量
現在中國的很多政策規則是和綠色發展相悖的,很多理念也需要更新。中國已經超過中等收入國家的水平、馬上要進入高收入的發展中國家水平,到2030年或者2050年就是發達國家了。有必要按照發達國家的標準,來要求中國的生活質量和環境質量,包括所有的服務質量。一切都應該體現優質優價的原則,行業也要不斷向高端發展,這個理念需要貫徹在綠色融資的過程中。重視實體經濟、讓裝備制造業體面地、有尊嚴地活著,這也是金融創新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