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戰略得到了國內外各界的廣泛關注,也躍居我國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的三大戰略之首。“一帶一路”有利于化解我國過剩產能,有利于改善沿線國家基礎設施條件,有利于互惠互利的資源配置,有利于促進國際貿易自由化和全球化。然而,從另一方面看,“一帶一路”也極有可能成為新一輪產能過剩的催化劑,成為又一回重復建設的助推劑。
在這樣的背景下,能否在“一帶一路”戰略實施前做好環境保護規劃,實施中落實環境保護措施,是決定“一帶一路”戰略實施可持續性的關鍵所在,也是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老路的題中之義。
輸出的過剩產能不應是黑色
解決過剩產能是“一帶一路”的重要戰略意義,而過剩產能的背后卻是資源錯配和嚴重的環境污染。我國的產能過剩不是周期性產能過剩,也不是結構性產能過剩,而是一種體制性的產能過剩,是財政分權背景下,GDP作為考核地方政府政績的重要指標被盲目崇拜,使得新增的投資項目與國家的整體規劃背道而馳而引發的產能過剩。現有觀點普遍認為,“一帶一路”有助于擴大外需,化解國內產能過剩的窘境。
然而,通過“一帶一路”化解過剩產能并非那么簡單。“一帶一路”化解的過剩產能大多是污染排放總量大、排放強度高的污染大戶。以2013年為例,產能利用率低于80%的行業包括化學纖維制造業、
有色金屬礦采選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
造紙及紙制品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印刷和記錄媒介復制業、石油加工和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等8個行業。這8個行業的平均污染排放總量為52萬噸,平均污染排放強度為37.34噸/萬元。相比之下,產能利用率較高的其他行業,其平均污染排放總量僅為6萬噸,平均污染排放強度僅為5.66噸/萬元。產能過剩行業的污染排放總量和污染排放強度分別為非產能過剩行業的8倍和6倍多。可見,產能過剩不僅派生出更多的行業污染排放總量,更不利于行業技術創新和資源有效配置,致使污染排放強度也居高不下。
因此,在不改變現有生產工藝的前提下,如果為了利用擴大外需和內需的途徑將過剩產能徹底化解,勢必排放更多的污染。這樣的“一帶一路”不是綠色可持續的,是對粗放式工業化發展模式的簡單復制。“一帶一路”輸出的過剩產能不應是黑色的,應該是綠色的。決不能讓解決過剩產能演變為更多過剩產能,進而派生更多環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