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本逐末,有的時候是認識能力
問題,但更多的時候,卻是一種舉著牌坊謀私利的技巧。
【重污染紅色預警背后的思考】
兩個探險家乘坐熱氣球旅行,眼看就要撞到高山,需要丟棄一些東西來讓氣球升高一些才能躲過。于是兩人就協商:各自作出一些貢獻,丟掉自己的一堆東西,來挽救兩人的性命。探險家A帶了一堆昂貴而沉重的攝影器材,探險家B帶了N塊金磚,他倆都舍不得丟。于是討價還價:A說:“你看我都丟掉了我的帽子、襪子、水壺等三樣很重要的東西,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而你只丟了一袋康師傅方便面。”然后B就不服氣了,說:“我還丟了我的指甲刀、圍巾,以及太陽鏡,加起來已經是四樣,超過你的三樣了……”
于是兩人就開始詳細的計算雙方是否達成了公平,以及評估再把鞋子等物件丟下去后,配合熱氣球的功率調到最大,借助高山旁邊的瞬時氣流,能否順利逃生……
這幾天,京津冀地區連日重霧霾,今天
北京終于紅色預警了,那里的人們紛紛熱議著關于超低排放的事。而巴黎的藍天下正在開著一場決定人類命運的大會,那里的人們都在討論著怎么減少排放的事。
等一下,這兩個“排放”并不是一碼事。在很多已經基本完成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國家,搞環保的人們一說“emission(排放)”,往往都特指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在他們看來,全球氣候變化才是最大的環境問題。
但是中國環保人說的排放,卻反倒總是忽略掉二氧化碳的,一方面,是因為污染問題看起來更加緊迫;另一方面,從職能劃分上來說,氣候問題和
節能減碳排基本上是歸發改委在管。
不過,雖然話題重點不同,探險家A和B的故事卻在哪兒都在上演。國家之間談的,行業之間玩的,還有專家之間搞的,經常都是這樣一些深奧而華麗的雞肋,還由此派生出一堆大忽悠,煞有介事的混淆著視聽。
舍本逐末,有的時候是認識能力問題,但更多的時候,卻是一種舉著牌坊謀私利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