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遠之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2013年4月,習近平在
海南考察時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然而良好生態環境的建設絕不是一日之功,這項長遠之計需要我們不斷轉變思想、創新理念,并持之以恒付諸行動。
生態
問題也不僅僅是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問題,它更是一個全球性問題。在多個國際場合,習近平都就綠色發展發出過呼吁。
2013年9月7日,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回答學生問題時對“兩座山”論作出進一步闡述,“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系民族未來的大計。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2015年11月在巴黎舉行的氣候變化大會上,習近平提出,通過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實施優化產業結構、構建低碳能源體系、發展綠色建筑和低碳
交通、建立全國
碳排放交易
市場等一系列
政策措施,形成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生態的變化發展遵循著大自然的客觀規律,《荀子·天論》中有言,“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習近平對待生態問題和諧平衡的思想,正是根植于生生不息的中華文明中。
如今,中央在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指出,未來五年,要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
這是延續中華文明的歷史責任,也是對國際社會的莊嚴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