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確立了我國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藍圖和實現美麗中國的戰略要求,即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
從中長期戰略規劃看,主要有3方面需要著重考慮:一是對未來發展形勢的研判,發展形勢是確定未來目標路線圖的邊界條件;二是對美麗中國內涵的闡釋,美麗中國建設要求是確定生態環境目標路線圖的基本依據;三是要從可達性角度考慮實現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的主要任務和戰略路線圖。筆者認為,應從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和需求出發,對我國2035年社會經濟發展情景、資源能源消耗、生態環境治理進程進行綜合分析,研究確定生態環境保護戰略路線圖。
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新形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出新的宏觀要求。
目前,我國正處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重大轉換期。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提出,生態文明建設正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已進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攻堅期,也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生態環境突出
問題的窗口期。過去幾十年,高速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帶來了一些環境問題,而現在,我國經濟正在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加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的成果,為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提供了有利條件。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明顯成效,污染治理實現了歷史性和轉折性變化,但我國生態環境壓力仍然處于高位,生態環境保護形勢依然嚴峻。總體上講,從社會經濟發展形勢看,雖然增長速度下降,但未來城鎮
化工業化進程仍將持續。農業種植對化肥、農藥的依賴比歐美國家高。生態保護仍然面臨壓力,一些地方城鎮和工業的擴張侵占了生態空間。我國的生態環境治理基礎仍然比較薄弱,政府、企業、公眾的責任仍需進一步落實,特別是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相比城市差距還比較大。我國用近四十年時間追趕發達國家的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當前的生態環境問題是他們200多年工業化進程中出現問題的集中凸顯,處理起來難度很大??傮w上看,我國的環境問題呈現結構型、壓縮型、復合型的特點。要轉變粗放的發展模式,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需要付出更加持久而艱苦的努力。
基于我國的基本形勢,筆者對未來發展形勢做出研判,這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邊界條件。反過來,在這個邊界條件上研究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能不能達到2035年目標要求,也要看對前端產業結構、能源結構、消費結構、
運輸結構有什么要求,這也是生態環境參與綜合決策的一個途徑。
從發展階段講,盡管經濟增速下降了,在2035年之后維持在3%、4%左右的增長速度,到2035年人均GDP約達到2.4萬~2.7萬美元/人,經濟規模成為世界第一。我國城鎮化率達到70%,按照水資源規劃,用水總量到2030年將控制在7000億噸以內,用水總量增速逐步下降,用水效率加速提升,但水資源消耗與環境承載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
從工業行業看,我國傳統重工業行業主要產品產量將在10年左右的峰值平臺期后進入下降通道。到2035年,我國制造業整體將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的中等水平,整體競爭力明顯增強,優勢行業形成全球創新引領能力,并全面實現工業化。中長期,工業制造業仍將是我國經濟的重要支撐,石油化工、金屬制品、機械制造、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高技術制造業產值在國民經濟中占比將持續提升,傳統重工業行業將逐漸達到產量規模峰值。
從汽車消費來看,隨著城鎮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機動車保有量仍將維持高速增長態勢,機動車污染問題將從特大城市進一步向大中城市蔓延。預計到2035年,我國汽車保有量將達到5.0億~5.5億輛左右,這是基本趨勢性的預測。同時,也會設置多情景,做一些對比分析。比如,汽車消費面臨一個較大的革命性變化就是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一些發達國家提出了燃油車退出時間表,我國也在研究燃油車退出的時間問題,這對未來機動車管理是革命性的變化。
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實施,我們的產業結構將持續優化,技術水平、制造水平將進一步提升,一方面為經濟發展提供動力,另一方面也會降低資源能源的消耗。結合同期我國人口發展趨勢,判斷到2030年左右,我國將開始進入能源消費總量、人均能源消費量相對穩定階段,能源結構進一步優化??紤]到我國人均能源消費距離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水平仍有一定差距,能源技術存在的階梯進步特征,可認為到2035年能源消費總量仍有一定的波動增長可能,對我國生態環境和美麗中國建設仍會存在一定壓力。
此外,公眾需求不斷擴大,對生態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2017年,整體空氣質量改善確實讓公眾滿意度大幅度提升,但隨著公眾對生態產品需求的增加,以及居民收入的再增加,公眾對解決身邊的環境問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國的經濟形勢及戰略安排需要重新審視,總體上看,未來面臨的壓力和挑戰仍然比較大,當然改善的基礎和條件也在不斷夯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