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林業碳匯呈增加趨勢
長期以來,我國政府一直堅持把發展林業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手段,通過大規模推進國土綠化、森林資源保護以及加強森林經營提高森林質量等措施來增加林業
碳匯。1978 年開始全國范圍內實施的一系列區域性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1998 年啟動并相繼實施的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和長江等地區防護林建設、速生豐產林基地建設以及野生動植物保護六大林業重點工程, 以及全國范圍內持續開展的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等, 使我國成為全球森林面積增加最快、人工林最多的國家。目前全國森林面積31.2 億畝,森林覆蓋率21.66%,森林蓄積量151.37 億立方米,森林植被總碳儲量84.27 億噸。林業碳匯呈不斷增加趨勢。
我國林業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森林資源為國家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能源,同時吸收固定了大量的CO2,不僅為減緩全球氣候變暖作出貢獻,也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拓展國家
碳排放空間、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存環境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為切實履行《公約》義務,2007 年《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提出了通過繼續實施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等,達到森林覆蓋率20%,實現林業碳匯數量比2005 年增加約0.5 億噸的溫室氣體控制目標。2009 年中國政府向國際社會承諾了三個碳
減排目標,其中森林“雙增”目標: 2020 年中國森林面積要比2005 年增加4000 萬公頃, 森林蓄積量增加13 億立方米;2015 年,中國在巴黎氣候大會發布了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其中: 2030 年比2005 年增加森林蓄積量45 億立方米。這些擲地有聲的承諾是黨中央、國務院根據中國林業特點、國際形勢的變化以及立足中華民族和全人類的長遠利益、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做出的一項重大決策,充分體現了中國政府通過林業措施應對氣候變化的勇氣與決心。
為貫徹落實對國際社會的承諾,林業主管部門--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原國家林業局)在大推進造林綠化、加強森林保護與經營的同時,從2003 年開始, 相繼成立了氣候辦、碳匯辦、能源辦等一系列林業應對氣候變化管理機構,率先規劃了本行業應對氣候變
化工作。使中國林業
碳管理有計劃、有措施、有保障地開展起來。2009 年制定了《應對氣候變化林業行動計劃》;2006 年,全球首個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以下簡稱
CDM)碳匯造林項目在我國成功落地,開創了國內外CDM 林業碳匯造林項目成功交易之先河。2009 年開始,全國碳匯計量監測體系、營造林項目
方法學、林業碳匯審定核查指南等相關技術標準相應編制。2010 年,全國首家以增匯減排、應對氣候變化為目標的全國性公募基金會-- 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成立,為企業、組織和公眾搭建了一個通過林業措施“儲存
碳信用、履行社會責任、增加農民收入、改善生態環境”四位一體的公益平臺, 使得社會力量參與林業應對氣候變化活動成為了可能。據此,林業碳匯交易也隨著國內碳
市場試點的啟動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更多的林業碳匯減排量進入了國內外
碳市場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