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科技讓餐廚垃圾吐出酵素堆肥
科技手段對餐廚垃圾分解轉化,形成收集、處置、再利用的閉環機制
在徐匯區欽州北路與桂果路拐角處,有個占地兩畝的美麗“小花園”,花園池子回廊里養著金魚,栽種著漂亮的綠植。一座江南民居特有的挑檐磚木結構的350平方米建筑和4臺濕垃圾處理設備,提示了這個“小花園”的真正功能——虹梅街道市民環保體驗中心。
據介紹,這是上海首個展示垃圾分類處置全過程,供市民體驗環保科技成果的科普場館。走進體驗中心,可以看到這里主要分為濕垃圾裝卸點、處理加工、油水分類裝置和科普展示廳4大區域,展示了從餐廚垃圾分類、集中處理到資源化利用的全過程和完整的閉環系統。只見工作人員按下啟動鍵,濕垃圾處理設備將重約100公斤的一箱餐廚垃圾慢慢地“吞咽”下去,過了10多分鐘,剛被設備吃下去的濕垃圾就分解成為了水、油和廢渣,垃圾減量70%-85%,分解出的凈水甚至可以養魚。工作人員介紹說:“因為加入了一種復合微生物制劑,分解出來的產物不僅沒有一絲異味,而且可以再利用做酵素肥料、生物柴油等,園子里的綠植用了這種肥料都長得綠油油的。”
虹梅街道為垃圾分類的傳統處置方式“賦能”,用科技手段對餐廚垃圾分解轉化,形成收集、處置、再利用的閉環機制,日均處理餐廚垃圾近25噸,實現餐廚垃圾不出社區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