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是由廣東省的廣州、
深圳、佛山、肇慶、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9市和
香港、
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組成的“9+2”世界級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已經成為國家戰略發展區,作為中國“一帶一路”、“三大主軸”等重要戰略的節點,大灣區正面臨著復雜的生態文明建設挑戰與機遇,灣區較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了解其發展的生態資本需求及其可持續性。近日,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和一個地球基金會聯合中科院共同發布了《粵港澳大灣區生態足跡報告2019》。這期,我們邀請了WWF綠色金融項目成員解讀金融機構如何貢獻到環境保護中,以及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綠色金融的發展方向,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生態文明建設。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以不足全國5%的人口,創造了全國近12%的GDP,將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有國際影響力的大灣區,灣區經濟已成為推動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規模的增長,灣區的生態服務系統將面臨著更加復雜和嚴峻的挑戰?!痘浉郯拇鬄硡^生態足跡報告2019》指出,如果全球人口都采用灣區的生活模式,世界一年需要2.5個地球來提供生態系統服務。灣區生態資本供需平衡結果為完全的生態赤字。下降的人均生物承載力、增長的生態赤字、增高的膳食空間對外依存度揭示,灣區面臨愈趨嚴重的生態系統服務匱乏的挑戰?!秷蟾妗吠瑫r也指出建設親近自然的生態可持續城市群,灣區至少需要應對兩方面挑戰:在供給端,提供基本充足的本地生態系統服務;在消費端,抑制生態足跡特別是
碳足跡的不合理增長。為了建設宜居宜業美麗灣區,灣區的發展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路線和模式。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下稱《規劃綱要》)??v觀《規劃綱要》,綠色發展是底色,明確提出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以建設美麗灣區為引領,著力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實現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同時強調了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對灣區綠色發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