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節能減碳政策和技術選擇
建筑領域考慮總量指標非常重要,這方面需要理念和制度創新。如果只關注狹義的節能,比如人均或者單位面積建筑能耗,中國的實際排放低于發達國家。因為我們現在的人均享受程度比發達國家低。即使未來技術進步、標準提升,我們能夠達到的最好程度也只是控制增長,合理控制建筑面積和用能總量非常重要。另外,正如江憶院士多次提到的中國的建筑節能必須將高效技術與行為轉變相結合,從全世界范圍來看,要實現這一模式非常困難,需要中國有更多的創新。
城市交通節能包含很多內容,例如發展公共交通、高速鐵路、電動汽車、慢行出行相結合等。但除新能源汽車外,節能汽車也應當予以重視。現在大家對新能源汽車寄予很高期望,但實際上不管從增量還是從存量的角度看,傳統的燃油汽車仍然占很大比重,新能源汽車對于達峰等目標的貢獻比較有限。如果傳統百公里8升能耗的汽車能夠降低到3到4升,將會是很大的進步,傳統汽車
減排潛力很大。另外,新能源汽車在北上廣等城市推行沒有
問題,但對于大量三線、四線、五線城市的減排,節能汽車的應用更重要。
如何把公共交通、綠色建筑發展為城市的一種基本公共服務,成為政府的目標導向,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第三,挖掘城市群工業結構優化潛力
很多城市達到其能耗峰值的手段是產業轉移,這一手段是否可行,還應當結合城市的發展情況進行考慮。我們在對城市群工業結構的研究中發現,長三角周邊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非常均衡,人均GDP也比較接近,但京津冀地區城市間卻有較大差距。發達城市不能單純依靠轉移產能而達峰,欠發達城市因為承接產能轉移而產生的能耗增長也應當客觀看待。未來,我們需要通過分析生產力布局尋找最優配置,同時也將這些轉移的產業與城市融合,實現園區化、集群化、循環化的發展。結構調整以降低工業排放的潛力十分巨大,需要結合不同城市的特點進行討論。
第四,整合推進節能與能源結構優化
深度減碳目標很難單純依靠節能達到,總量控制非常重要。主要是考慮到中國的發展特點,單純依靠提高標準很難達成對總量的控制,還要解決活動水平的問題,因此也就有了“減煤”和“控油”的號召。許多地區已經在這方面取得很大進展,例如,廣東的能源結構優化成效非常顯著;而
山西,雖然大家以為它是以煤炭為主,但實際上它的清潔
電力發展也非常迅速。
第五,超前考慮城市基礎設施升級
雖然能源領域的研究者很少關注基礎設施的問題,但如果這一方面沒有處理好,深度減碳的愿景就無法實現,甚至可能固化到高碳的發展路徑上去。根據國際經驗,優化城市發展模式能夠帶來顯著的節能效果。
北京與巴黎情況十分相似,人口和經濟在城市集聚。上班族們需要到市中心工作,人們住得越遠,產生的交通能耗越多;住得越遠,房子面積越大,需要更多的采暖能耗等等。
第六,挖掘跨行業、跨領域的節能潛力
目前節能低碳技術發展迅速,如何普及應用涉及許多跨行業、跨領域問題,需要在城市層面創新理念,在城市能源和節能管理體制等方面率先變革,克服地區和部門之間的掣肘,整合城市資源解決問題。以山西太原為例,在短短五年時間內,通過廣泛利用工業和電廠余熱用于建筑供暖,通過在
出租車中普及電動汽車,城市用能模式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對其他城市都是很好的參考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