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氣候變化背景下的農業調研:危機四伏的現代農業

2019-10-21 16:26 來源: 澎湃新聞

“氣候變化”進行時:旱時更旱,澇時更澇


一個高溫干旱的夏天會給城市居民帶來偶爾的體感不適,帶給農民的卻往往是非常具體的焦慮:減產,甚至絕收,前半年的努力流失,后半年的希望落空。盡管只是局部、個體的觀察和感受,但永寧老百姓這句“旱起來旱死,澇起來澇死”無意中契合了近些年中國氣候的總體變化趨勢。中國氣象局今年4月份發布《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19)》,匯總分析了自1961年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的數據,指出在過去的30年間,尤其是從1980年代末期開始,全國范圍內的溫度、降水、極端天氣,都發生了明顯的改變。

首先是整個氣候系統持續變暖,其中中國一帶變暖的程度尤為嚴重。1901-2018年間,中國地表年平均氣溫上升了1.24℃;進入1951-2018年,升溫增速顯著,速率為每10年0.24℃,明顯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近20年被該報告稱為中國20世紀初以來的“最暖時期”。

然后是降水。一方面中國地區整體降水量呈微弱增加的趨勢,尤其2012年以來降水持續偏多;但另一方面降水日數顯著減少(平均每10年減少2天),年累計暴雨日數增加(平均每10年增加3.8%)。不同地區的降水變化差異很大:青藏地區顯著增多,西北部分地區有增加的趨向,而西南地區總體呈減少趨勢。

此外極端天氣事件的時空分布和發生強度也產生了深刻的變化,極端高溫事件和極端強降水事件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之后明顯增多,冰凍圈消融加速,氣候風險水平呈上升。這一系列趨勢在另一份名叫《農業應對氣候變化藍皮書(2016)》的報告(《農業應對氣候變化藍皮書:中國農業氣象災害及其災損評估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中被通俗地總結為“暖時更暖、旱時更旱、澇時更澇”。

“通常來講,人們在特定季節感受到偏離常態的或冷或熱、或旱或澇的現象,在定義上屬于‘極端天氣事件’,反應出的是一種當下的、周邊的變化;但從更大的時間尺度來說,極端氣候事件本身呈現出頻率加快、強度增強的趨勢——這種全球范圍內出現的普遍規律,已經被各種觀測數據所證實,是典型的氣候變化范疇。”

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楊曉光教授是農業氣象學領域的資深學者。她在接受思想市場專訪時表示,在氣候變化與農業生產的議題上,人們首先需要正確理解的是, “氣候變化”的定義范圍本身,既包含溫度升高、二氧化碳濃度增加,也包括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頻率的加快。一般科學界的共識是,氣候系統周期震蕩和人類活動可以產生疊加的效果。但當個別季節的區域值發生變化——比如不同地方的人們感知到某個夏季超常的高溫現象——其產生原因和機制究竟是什么?是自然造就還是與人類活動有關?這需要專業領域根據不同情況進行嚴格的歸因研究。

已觀測到的氣候變化毋庸置疑,并已經開始嚴重影響農業生產領域。極端高溫、干旱、洪澇及病蟲災害發生頻率增高、面積擴大,從更大的時間尺度上看,就連維持了半個多世紀的中國“南澇北旱”格局在過去幾十年間也在悄悄改變。根據氣候科學家長期跟蹤監測數值顯示,升溫的事實導致熱量資源增加,致使北方地區的平均氣溫、平均最高/最低氣溫整體出現升高的趨勢,同時降水量的整體數值也體現出弱上升的趨勢(全國降水平均增幅為2%-5%,北方降水可能增加5%-15%)。僅從自然界降水量變化這一項指標來說,有專家形容中國”南澇北旱”的格局正在慢慢向“北澇南旱”進行周期性轉變。

只是中國地理地貌復雜多樣,地區差異極大。對于北方而言,不是所有地方都更暖、降水更多。部分西北地區——主要是新疆甘肅青海等地,在降水量變化值上呈現所謂“暖濕化”趨向;而主要冬小麥產區和玉米產區,包括華北和西南地區,卻呈現出明確的“暖干化”特征。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