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減排,更是技術與經濟競爭
低碳轉型需要很多創新技術,而企業的未來就取決于這些創新技術。與國際上很多大型企業相比,我們已經落后,歐美等發達國家的企業手中已經掌握了很多先進的低碳技術。目前,國際上已經有100多家大型企業宣布在2050年之前實現凈零排放,如英國石油、殼牌、力拓集團、米塔爾、寶馬、豐田、帝斯曼、沃爾瑪、亞馬遜、羅伊斯羅爾斯、匯豐銀行等。很多與零碳相關的技術也已經在發達國家的企業中得到研發和應用,或者已經被列入研發計劃。
歐盟于2019年12月通過了綠色新政(European Green Deal),明確2050年實現溫室氣體中和的目標。2020年1月,歐盟公布可持續歐洲投資計劃,提出融資1萬億歐元實現氣候中立。2020年5月,歐盟提出設立7500億歐元的基金重振歐洲經濟,其中25%專門用于氣候行動。2020年7月,通過艱難討論后,歐盟的復蘇計劃總額達到了1.82萬億歐元,其中 30% 的投資直接用于氣候變化相關項目,全部投資都要與2050年
碳中和目標相一致。這意味著,未來大概有6000億歐元將直接用于氣候變化相關項目,而這些投資的承擔者基本來自歐洲的企業。
可見,未來二氧化碳的
減排已經不是減排事宜,而是各個國家之間的技術與經濟的競爭。這一點已經在近期各個國家和地區競相提高減排目標中可以看出。2019年12月,歐盟提出2050年溫室氣體中和目標;2020年5月,歐盟提出將2030年的目標從原來的40%提高到55%;2020年9月,我國宣布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2020年10月,歐盟通過將原有提議的2030年減排目標的55%提升為60%;2020年10月,日本、韓國公布2050年碳中和目標。歐盟2030年減排60%的目標讓人感到壓力,但同時也意味歐盟會在2030年前完成很多與零碳相關的技術研發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