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前國際氣候行動的主要進展
第一,煤炭產能和投資下滑。在履行《巴黎氣候協定》要求和推進能源轉型的雙重背景下,各國增加了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在發電結構中的占比,全球煤炭產量自2014年開始加速下降,煤炭投資也持續收縮。目前80個國家和地方政府及企業加入“燃煤發電聯盟”,承諾逐步淘汰燃煤發電。金融
市場上,目前已有30多家全球性銀行和保險機構宣布將停止為煤電項目提供融資和保險服務。近1000家資產超過6萬億美元的機構投資者也承諾將從化石燃料領域撤資。
第二,可再生能源投資持續提升,海上風電投資創歷史新高。截至2019年底,可再生能源占全球裝機容量的34.7%,高于2018年的33.3%。2019年可再生能源在全球凈發電量增量中所占的份額為72%,90%來自太陽能和風能。全球能源消費已經開始由石油為主要能源向多能源結構的過渡轉換。
第三,全球電動汽車年銷量呈指數級增長。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最新報告,2019年電動汽車的全球銷量突破210萬輛,占全球汽車銷量的2.6%,同比增長40%。66個國家、71個城市或地區、48家企業已經宣布了逐步淘汰內燃機、改用零排放汽車的目標。中國和挪威等國都發出強烈
政策信號,要大幅提高電動汽車的比重。
第四,綠色及可持續金融市場發展迅速。全球綠色債券規模在2019年躍升至2500億美元,約占發行總債券的3.5%,而五年前這一數字還不到1.0%。中國貼標綠色債券發行總量居全球第一。作為國際公共氣候資金的主要提供者,多邊開發銀行的氣候融資規模不斷上升, 2019年達到616億美元,占到其總運營的30%以上,其中76%用于氣候變化減緩,近70%用于中低收入經濟體。亞投行的氣候融資規模在2019 年占到其銀行總運營的39%。金融監管機構也意識到氣候風險正對金融體系構成威脅,具有聯合國背景的國際組織負責任投資原則(PRI)強制要求簽署成員自2020年起披露其氣候風險和治理指標。
第五,實行碳定價政策的轄區數量翻了一番。碳定價已成為抑制和減輕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并推動投資向更清潔、更高效替代品轉移的關鍵政策機制。截至2019年底,已有40多個國家和25 個地區政府通過排放交易系統和稅收對
碳排放進行定價,覆蓋了全球超過22%的溫室氣體排放,各國政府從碳定價中籌集了約450 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