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碳中和日程及對海洋碳匯的認識
目前,全世界已有?85?個國家提出
碳中和目標,包括?27?個歐盟國家、58?個非歐盟國家。這些國家的
碳排放占全球排放超過?40%。其中,有?29?個國家明確了碳中和時間表。不丹已經實現碳中和;挪威、烏拉圭將在?2030?年實現碳中和;芬蘭、奧地利、冰島、瑞典分別將在?2035?年、2040?年、2045?年實現碳中和。還有?20?多個國家計劃?2050?年實現碳中和;其中,英國、德國、法國、西班牙、丹麥、匈牙利、新西蘭等國家以法律形式加以保障。
在中國、美國、印度、俄羅斯?4?個最大碳排放國當中,中國是第一個提出碳中和日程的國家。中國的這一重大舉措無疑會帶動其他碳排放大國加快
減排進程。在不斷向碳中和目標邁進的過程中,中國將有機會增進與其他國家的相關交流與對話,進一步提升國際影響力;同時,在中國領先的減排和增匯領域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展開經濟技術合作,將實現互惠互利、合作共贏,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早在?2014?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0?輪締約方會議(COP20)上,中國政府首次表示?CO2?排放量在?2016—2020?年間將控制在每年?100?億噸以下,并將在?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
按當時的排放走勢,達峰時中國的?CO2?排放量最高可達到?150?億噸/年;而就當前的走勢看,達峰時將約為?113?億噸/年。即便是以達峰時排放為?113?億噸/年為依據,如果要在達峰后“保持排放穩中有降”,可考慮保持目前?2/3—1/3?的排放量,意味著中國每年還有約?40?億—80?億噸的?CO2?當量需要依靠替代能源或者負排放來中和。
據美國科學家估計,即便充分利用了替代能源,中國達峰后每年仍有?25?億噸的負排放缺口?。因此,要實現碳中和目標,必須同時采取減排和增匯措施。
以往的增匯主要靠陸地的植樹造林。由于農田稀缺和未來人口增長對糧食的需求矛盾不斷凸顯,單靠陸地植被增匯已無法滿足全球碳中和需求。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躍碳庫,,是陸地碳庫的?20?倍、大氣碳庫的?50?倍。海洋每年吸收約?30%?的人類活動排放到大氣中的?CO2,并且海洋儲碳周期可達數千年,從而在氣候變化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海洋負排放潛力巨大,是當前緩解氣候變暖最具雙贏性、最符合成本-效益原則的途徑。
國際社會日益認識到海洋
碳匯的價值和潛力。過去幾年里,保護國際(CI)和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IOC)等聯合啟動了“藍碳動議”(The Blue Carbon Initiative),成立了碳匯
政策工作組和科學工作組,發布了《政策框架》《行動國家指南》《行動倡議報告》等一系列海洋碳匯報告。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從
市場機會、認可和能力建設、科學發展?3?個方面提出了國家海洋碳匯工作建議。印度尼西亞在全球環境基金(GEF)的支持下實施了為期?4?年的“藍色森林項目”(Blue Forest Project),建立了國家海洋碳匯中心,編制了《印尼海洋碳匯研究戰略規劃》。此外,肯尼亞、印度、越南和馬達加斯加等國已啟動鹽沼、海草床和紅樹林的海洋碳匯項目,開展實踐自愿
碳市場和自我融資機制的試點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