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發展科技創新,交通領域仍是重點
相比去年發布的《發展規劃》,張仕元認為此次的《征求意見稿》的覆蓋面更廣泛,同時也提出了更加具體措施。“可以理解為在去年發布的綱領之下,這是一個相對更加聚焦的、具象化的操作層面方案。對于產業鏈相關企業、相關的政府部門,都提出了相對明確量化目標。”
實際上,
北京市已經在氫能產業方面進行了多年布局。《征求意見稿》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北京市氫能產業相關 企業、機構數量約150家。其中,氫能供應領域73家,燃料電池領域89家(兩個領域重疊13家)。目前,國內大部分企業和機構處于中試到產業化過渡階段,據估算,2020年北京氫能產業實現產值約30億元。
為達成相關目標,《征求意見稿》在技術層面的制氫、運氫、儲氫、加氫等各個環節的關鍵技術突破提出了具體要求。同時,提出要開展氫燃料電池車輛、車載液氫供氫系統、氫動力無人機、船舶、軌道
交通、氫儲能、熱電聯供系統、固定電源、分布式電站、便攜式電源、汽車增程器等產業全場景應用示范。
北京市此次的發展方案偏重于科技創新以及相應的研發工作,以及核心裝備制造的各個環節。梅德文認為,電解水制氫是北京市此次規劃的主流技術路線,可再生能源綠電制氫將成為北京氫能產業長期低碳化綠色發展的核心支撐。
而在應用方面,張仕元認為盡管北京市提出了多個場景的應用示范,但依舊將更多重心放在了交通領域內的公共交通和京津冀貨運方面。
“氫能的應用目前主要是以交通領域為主,目前交通領域國內獲得更多認同的發展路徑是優先在商用車領域實現商業化的運營,再逐步推廣到其他的用車場景。”張仕元說,“像分布式電站等場景,它們的技術路線與氫燃料電池車大致相同,在這些領域的布局目前看來應該是偏示范性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