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杜祥琬院士:試論碳達峰與碳中和

2021-6-10 12:35 來源: 《學術前沿》雜志 |作者: 杜祥琬

實現碳減排雙目標的路徑


1.從人類文明形態進步的高度來認識能源革命

人類文明形態的不斷進步是歷史的必然,能源革命是基礎和動力。現代非化石能源巨大的進步正在推動人類由工業文明走向生態文明,這是又一輪深刻的能源革命。“能源低碳化事關人類未來”已經是全球高度的共識。歐盟2020年提出了綠色復蘇計劃,決定投入1.82萬億歐元,努力成為第一個碳中性大陸;美國新一屆政府已經宣布了重返《巴黎協定》;德國宣布2050年要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企業層面,近期國內外眾多能源公司紛紛發布碳中和目標、行動方案。

2.樹立新的能源安全觀

能源安全很重要的是供需安全,要以“科學供給”滿足“合理需求”。目前階段,一方面是化石能源供給,另一方面要逐步倚重自己可以掌控的非化石能源供給。值得強調的是,可再生能源資源的利用是我國自己可以掌控的,它不依賴國際地緣政治的變幻,有利于能源體系的獨立性和安全性。牽引可再生能源快速增長的,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求,而支撐其穩定、快速增長的是其背后的自然資源和開發這些資源的技術能力的提升及成本的不斷下降。能源安全除包括供需安全外,還應當包括環境安全、氣候安全,能源造成的環境問題(大氣、水、可持續等)和氣候問題要解決好。

3.重新認識我國的能源資源稟賦

我國中東部的能源可以按“身邊取和遠方來”相結合、“分布式與集中式”相結合的思路發展。在西北地區建電力大基地,通過特高壓西電東送(集中式、遠方來)只是一種模式,而“分布式、身邊取”將提高中東部能源自給比例,論證表明:這種模式的資源可供性、技術可行性和經濟可行性都是成立的,不僅有助于“源網荷儲一體化”的局域電網,“微網”和“虛擬電廠”的批量生長,可減緩“西電東送”和“北煤南運”的壓力,而且對我國能源結構低碳化、空間格局的趨于平衡、城鄉一體化的能源基礎設施升級都是有利的。重新認識我國的能源資源稟賦,是正確認識本國國情的要素。對于確保國家長遠的能源安全、引導能源轉型具有方向性、戰略性的意義。

4.能源轉型中的化石能源

我國是世界最大的煤炭生產和消費國,煤炭目前仍是我國能源供應的基礎性能源,應堅持清潔、高效利用,發電為主,通過技術進步,減少非發電用煤;發展清潔供暖,更大力度替代散燒煤,煤炭消耗總量在“十四五”盡早達峰;同時,與非化石能源協調互補,支持能源結構優化。2019年我國煤炭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為57.7%,能源偏煤,轉型有困難的一面,但也恰恰可以在低碳轉型中從能效方面獲益更多。技術進步加上能源結構轉型,能源強度到2050年會下降40%。穩油增氣,要常非并重、陸海并舉、加強勘探、增加儲備。提高天然氣消費的比例,2025年前后石油消費進入平臺期。

5.實現碳減排雙目標的九個抓手

(1)“能源減碳”與“藍天保衛戰”協同推進。雖然溫室氣體排放和污染排放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在中國以化石能源為主的能源結構下,它們基本同根、同源,走向綠色和走向低碳采取的實際行動是高度一致的【7】。隨著碳達峰和進一步降碳,化石能源將逐步減量,空氣質量的特征量PM2.5將逐漸下降,首先達到國家標準35ug/m3,并進一步達到全球標準15ug/m3。

(2)節能、提效,潛力巨大。我國節能成績很大,但至今我國單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倍、是OECD國家平均水平的2.7倍。在當前消費水平和化石能源為主結構下,能耗降1%,就可減0.5億噸標煤,減排1億多噸二氧化碳。最大的潛力在產業結構調整,高耗能產業占比過大,傳統高耗能產業已進入總量達峰和下降期,抑制發展高耗能產業的沖動是當務之急。其次,管理和政策節能、技術進步節能、生活方式節能等潛力也不小。節能提效是降碳的首要舉措,控制高碳化石能源總量是重點。

(3)電力行業減排。電力行業占碳排放總量的40%左右,主要是煤電。在推動煤電高效、潔凈化利用,熱電聯產,生物質摻燒同時,逐步、有序減少煤電。要大力開發非化石能源電力,發展智能電網、儲能、分布式,提升配電網服務水平。可再生能源除提供電力外,還可提供“綠氫”、供熱(冷)。核電根據國家“安全前提下,積極有序發展”的要求,做出新貢獻。

(4)交通行業減排。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切實提倡綠色出行。公路、鐵路交通走電氣化之路,培育電動車和氫燃料電池車,以電代油或以氫代油,實質上是以可再生零碳燃料替代石油。不易電動的航空動力,可以由生物航空燃油和合成航空燃油及氨代替石油。逐步建成美麗中國脫碳的交通能源體系。

(5)工業減排。工業耗能占到全社會能耗的60%。實現碳減排雙目標,需要工業部門盡早碳達峰和深度減排。通過產業結構調整,繼續推進工業節能,抑制發展高耗能產業的沖動,同時,大幅度提高電力化的水平。在輕工業方面可以發展熱泵、電加熱來取代鍋爐。技術進步可帶來明顯的減排效益,將帶來行業顛覆性轉型和產業重新布局。冶金可以從煤炭時代走向綠氫冶金時代。

(6)建筑,包括建造和運行。電氣化是關鍵,供暖、制冷、照明、烹飪、家用電器等均可電氣化,電則主要來自可再生能源,還可利用工業余熱。推行超低能耗建筑,建筑的改造(如護圍)不僅可以節能,還能產能,利用BIPV(與建筑結合的光伏),電力自發自用,潛力巨大,“能源產消一體化”國內外已有成功案例。我國城鄉建筑面積大約600億平方米,可利用的面積大約250億平方米,外加其他建筑表面,即使用50%,可裝15億千瓦的光伏,每年可以發電2萬億千瓦時。要提高靈活性電源,儲電、電動車等等成為一體化的新型建筑配電系統。同時數字化、智能化的應用,智能家居、智能家用電器的普及會加速建筑業的脫碳。

(7)循環經濟——固廢資源化利用,把廢棄物分類資源利用的程度,作為現代化的一個必備的標志。減少垃圾填埋、高比例資源化,將減少填埋垃圾產生的溫室氣體;能源轉型產生新型固廢、新冠疫情產生的新型固廢,要做好循環利用;固廢中再生資源(如金屬)的利用,可大幅降低冶金的煤炭消耗,為國家實現碳中和目標做貢獻。

(8)發展碳匯,同時,鼓勵CCUS等碳移除和碳循環技術。目前我國生態系統的碳匯能力大約為每年12億噸二氧化碳,我們國家也宣布了森林蓄積量2030年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碳匯還有增長的空間。同時,各種CCUS等碳移除和碳循環技術也將為實現碳中和目標作出貢獻。 

(9)將碳交易、氣候投融資,能源轉型基金、碳中和促進法作為引導碳減排的政策工具。

結語

碳達峰、碳中和雙目標是基于我國國情和科學論證的目標,不僅有路徑、可操作,而且將帶動一系列技術進步,帶來新投資、新產業、新交通、新建筑、新能源……和新的發展方式,深刻推動經濟和社會進步及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經濟、能源、環境、氣候共贏和可持續發展。實現碳達峰與碳中和是復雜的系統工程,需掌握好工作的節奏,做好積極而穩妥。
12345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